裂口女的传说怎么出现的?

鬼故事 2023-04-01 18:58www.dkct.cn恐怖鬼故事
裂口女,起源于日本国1979年都市传说。据传,她是一名身穿风衣,围着围巾,戴着染血口罩,手持一把大剪刀的女士。当下午5点裂口女出现在公园或儿童乐园时,她会问那些从学校回家的孩子“我漂亮吗?”假如回答“漂亮”,她会脱掉面罩,再问一遍“那么...这样.”如果孩子回答“不漂亮”,她会怎么办?于是她用剪刀将孩子刺死,如果孩子回答漂亮,她就把孩子的嘴剪开,让孩子像自己的一样漂亮。



裂口女,在日本就能够说得上是很出名的妖物,裂口女是日本国1个都市怪谈,传说裂口女穿着一件披头散发,戴着口罩,喜欢抓小孩子问自己漂不漂亮,会变成和她一样的裂口,或者被杀死,这个传说曾经在日本引起恐慌,它的起源是什么?那它真的存在吗?

裂口女简介

破口女郎不仅是日本恐怖片,而且还是日本国都市怪谈中的现代妖物,外形是一个披头散发,嘴上戴着面具,嘴上戴着破口的女人。一九七九年春夏秋冬在日本各地流传着都市怪谈。,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裂口女传说于2004年登陆韩国,成为热门话题。



裂口女的传说

一九七九年《裂口女传说》如传染病一般蔓延,横扫全日本校园,引起社会极度不安。一开始,只是小学生们谈论的话题。一直到有一部分学生们因为害怕而不敢一个人去学校,家长们才发现这件事的严重危害,并在联络簿上记录下来了注意的问题,请求老师们重点关注学生们的安全,甚至演变成学校出面请求警察协助,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闹事最多的地方甚至当地学校也一度被迫全面停课。
至于裂口女的形象,是一名身穿大外套,头戴围巾,手拿大剪刀,身披长头发,戴着口罩的女士。当她问从学校回来的孩子“我漂亮吗?”如果回答“漂亮”,她会把面罩摘下来再问“这样吗?”假如孩子回答“不美”,她会用镰刀或剪刀砍掉孩子;如果回答“美”,她会剪掉孩子的嘴,让孩子像自己一样美。

三姊妹裂口女的传说

据称,裂口女实际上有三姊妹,全都是裂口的样子;或者说,其中一人两个嘴角裂开,另一人只有一个嘴角裂开,第三个是整形失败后伤口破裂的样子。遇见过路的人,他们会问“我们三个人,哪一个最美?”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会被两个杀死。

变项表述1三姊妹中只有一人嘴角裂。原来是三姊妹一同去整容整形,最小的小妹整形失败造成 了破相,她因为嫉妒两姐妹的相貌造成 了精神异常,后来又变成了裂口女。

变式2三姊妹发生交通事故,只有一人生还,而且由于受伤而裂开了嘴。

变式3三姊妹之一,生下来就是嘴角裂开畸形。其他两个人出于同情,1个自己划破了嘴巴,另1个整天用口红把嘴角涂红,好像是被撕裂了一样。

裂口女原型



宝历四年,美浓国郡上藩发生了武装起义,平叛了1次,传言被处决的农民怨念至今仍存在,从此附近流传着很多妖物传说。传说中的裂口女据说就来自于这些传说的改变。在明治中叶,在滋贺县信乐地区,一名妇女声称当女人们为了和情人相会而翻山越岭时,需要穿上白色衣服,涂上白色粉末,用头发乱蓬蓬的手拿蜡烛,咬着切成三日月形的萝卜,拿着镰刀走山路,以避免危险。有些人说这就是裂口女的传说原型。

人们普遍认为,“裂口女”谣言在岐阜县蔓延的年代,正是小学生上补习班的流行年代。因为只有比较富裕的家庭才能负担得起补习费用,而不富裕的家庭为了不让孩子去补习,就编造出“夜行会被裂口女袭击”的吓人故事。也有观点认为,岐阜县美浓加茂市附近出现的“恐怖母亲”形象是其根源,而传至爱知县后,母亲形象便成了女儿,并从此传遍全国。

据记者朝仓乔司调查,在岐阜出现的最早传言,是由精神病患者从精神病院逃走而来。据说,1970年代,大垣市一名精神女性患者晚上从家中逃走,用口红把自己的脸下半边染成鲜红色,吓唬了过路人;多治见市一名精神病患女性患者在传说的鬼道中游荡恐吓儿童,之后这些精神女性就逐渐和有关裂口女的传言联系起来。,从地点来看,传言主要集中在日本中部地区,特别是岐阜附近。

真的有裂口女吗?

多年来,日本国各地都有人声称目击了()裂口女的出现,给父母和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教育部甚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据部分学者分析,裂口女传说最有可能是从《四谷怪谈》中的阿岩,因自身成为丑女而心生报复之意。作为日本国最著名的妖物之一,裂口女这个传说通常都含有夸大的成分。

还有一种说法

上世纪70年代,一名患有严重咳嗽和精神疾病的母亲经常虐待她的孩子,在1次精神失常后杀死了两个孩子,而就在她准备杀死一个孩子时,她又清醒了,并告诉她一个孩子砍掉自己的脑袋就杀了自己,因为她再也无法控制心中的恶魔。孩子却在慌乱中把他母亲的两只嘴划破,并杀死了他。他给妈妈戴上面罩,盖上风衣,然后关进妈妈房间的衣橱。

怎样杀死裂口女

砍掉被裂口女鬼魂附着的女人的头,然后把她的头送回裂口女死去的衣橱。


·
·
·
·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