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没有电 古人天黑之后就只能睡觉吗
对古代既然没有电,一天黑就睡觉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风趣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没有电,劳动人民别说晚上追剧蹦迪了,就连失眠也只能躺平等天亮。
外面黢黑一片,国家政策也不允许夜间活动。好像除了睡觉,也没有别的选择。
了,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宋朝。
宋朝可以说是包容性非常强且生活习气十分现代化的朝代了。在很多其他的朝代,都有宵禁的规定。
何为宵禁呢?
通俗理解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
晚上天一黑,就有专人敲响谯楼上的闭门鼓,用来提醒人们夜色已晚,不要再出门,这个时间段历朝历代各不相同。
以为例,在每天晚上,只要漏刻的“昼刻”走到头,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提醒人们宵禁时间到,而在次日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告诉人们宵禁时间结束。
晚上在外面溜达。一到晚上,城门就会关闭,进城做买卖的人得马上出城,在城里面生活的人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里,如果城里没有房子、暂时出不了城,也得马上找个旅店花钱住一晚上。
,不能在外面溜达,否则后果自负。
唐朝规定,宵禁时间还在外面溜达的,一旦被抓住,会被用竹板或者木板打20板屁股。
“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行者皆为犯夜,违者笞二十。”---《唐律疏义》
可别小看这20板子,唐朝的著名诗人就在违反宵禁规定时被打过,那时候因为他挣扎,他牙齿都被打碎了。
明清时期,对宵禁制度更为严厉。人民如果犯夜,起步就得笞打四十大板,这直接在唐朝的惩罚上面双倍升级。
宵禁并不是一刀切,它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如果是遇到家中有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在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是允许外出的。
接下来说说宋朝人民的夜生活。
来看看夜晚的街景。
大街上,一片灯火通明。的灯笼让人,马路两旁都摆满了商贩们的各式各样的物品。
吆喝声,嬉闹声,表演喝彩声,不绝于耳。
这么热闹的夜市对居住在城里的人们来说,早早关灯睡觉是不存在的。
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出门走走看看。尤其是舞文弄墨的文人雅士,如此,他们会选择在晚上坐船于江上或者湖上游玩,欣赏夜景或者喝酒谈兴。
宋朝为何能比唐朝的夜晚还开放?主要还是与宋朝的首都开封有关系。
与长安不同,开封和临安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市与坊的界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比较喜欢夜游,所以将宵禁时间延迟到三更,而五更解除宵禁,禁止夜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时辰,所以开封城内普遍出现了“夜市”与“早市”。
到了,国力一再衰退,人们的“夜生活”却越来越丰富。
南宋临安的夜市有多繁荣呢?有史料记载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由此看来,宋朝是最接近现代生活状态的朝代。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已经是非常幸福了。
说完了宋朝,再来看看大部分的古代人是怎么“过夜”的。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古人是天黑就睡觉。
古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他们白天在田间地头,累得都快散架了。这种情况下,你让他们吃完晚饭出去嗨,估计也是。对务农的人来说,晚上躺在床上,估计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候了。
就算古人精力旺盛,宵禁政策摆在面前,也只能洗洗睡。
除了宵禁制度让古人晚上不得不睡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的照明设备,实在是太贵,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
古代最早的照明工具,是以动物脂肪为燃料制成的油灯。这种油灯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中“兰膏明烛“之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动物脂肪当燃料的油灯并不完美,它燃烧的时候会散发难闻的臭味,而且制作程序复杂。后来出现用植物脂肪当燃料,但依旧还是普通人家的奢侈品。
到了,出现了蜡烛。与我们现在的蜡烛不一样,最早期的蜡烛是蜜蜡。燃烧的时候,会发出烟雾。但比起油灯来说,它方便携带,光亮也较强,已经是极好的了。
蜜蜡材料昂贵,只能做富人圈的宠儿。比如杨贵妃的哥哥,就曾经将蜡烛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还有土豪石崇,家中就“用蜡烛作炊”,把蜡烛当柴禾烧,成了他们一种炫富方式。
老百姓用得多一些的,是一种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成的蜡烛,价格毕竟便宜。不过这种蜡烛最大的缺点就是燃烧时间短,并且烟太浓,也只有那些小商小贩,才会买来使用。
古代的夜晚,就潇洒畅快得多。
睡不着的时候,他们会想尽法子消遣。最常见的就是逛青楼。
上青楼绝对是文人夜生活中的重头戏。流传最多的无疑是唐代大诗人与扬州的风流韵事。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妓院,夜醉不归。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大半夜也跑去秦淮河畔找乐子,完事了还来了句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
便翡翠屏开,芙蓉帐掩,与把香罗偷解。词人贺铸也是情场高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此抒发自己屡逛而不得的郁闷之情。
没有电,最难受的群体其实还是古代的读书人。
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是因家中无钱,买不起油灯,这才挖墙从隔壁借光。
除了匡衡的凿壁偷光,还有车胤捕捉萤火虫,用纱布罩起来当做照明来读书;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这些故事虽然加以渲染,但无一例外都反映出了当时条件艰苦的现实。
别说古代了,就拿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来说,很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在天黑之后,也不舍得用电灯,早早地就开始休息。
即便是有电,但也舍不得多用。家家户户也都是趁着天黑之前吃完晚饭。没有电视机的年代,大人们晚上会坐在胡同里聊天唠嗑,小孩子则地玩闹一下,一般八九点就要准备上床睡觉了。一些家庭妇女会在晚上做一些针线活,但也是在油灯下进行,毕竟那个时候虽说有电,但并不十分普及,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们也节约惯了。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时候没有手机网络,人们也并不觉得无聊。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就是。小孩子们一起玩泥巴跳皮筋,也是金色童年的美好回忆。所以古人虽然没有电,没有当今红红火火的夜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依旧丰富,他们有属于自己年代的满天星光。
总而言之,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古代人的夜生活也是因人而异的。普通老百姓大多会在天黑就休息,既是遵守制度,也为节省开支。学子们大多数会挑灯夜读。至于那些达官贵人,有电没电影响不大,他们的生活照样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