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真的是意气用事吗?
一场战役让蜀国走向衰退,但这场战役是因兄弟之情的,还是为了解决蜀国内部矛盾,从而引发的一场战役,此举是对还是错?
是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发生于蜀章武元年。这一仗前后历时一年,最终吴军抓住时机火攻击败蜀国,夷陵之战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
荆州归属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索
荆州归属问题是这场战役的导火索,208年赤壁战役之后,曹军败退,留、守江陵,、刘备水陆并进,追到南郡,瑜军围曹仁,相持了一年多,曹仁弃城而逃。不久后刘琦去世了,这个时候刘备顺理成章地获得了荆州之地。
荆州原来不属孙权,而且赤壁之战,我认为刘备是有功劳的,南征四郡是刘备自己的战果,蜀吴双方怎么会发生荆州的归属问题?其实究其原因,是奉劝孙权借给刘备当根据地的。
当时兵力,孙强刘弱,孙权兵力可以直取四郡,刘备要求有个立足之地,鲁肃从孙刘联盟,为树敌的战略出发,劝孙权答应,有了这个默契,刘备才能南取四郡,和孙吴成摘角之势,这给曹操以极大威胁。
214年刘备取益州,第二年孙权就要讨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派昌蒙率军争取,刘备也到公安,派争三郡,鲁肃驻益阳,和关羽相拒。吴蜀达不成协议。正好这时曹操南定汉中,蜀汉北方受到威胁,刘备赶紧与孙权联合,分州为二,江夏、长沙、桂阳属吴;南郡零陵、武陵属蜀,以湘水为界,双方罢兵。暂时妥协了,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随着219年前后关羽军团的覆灭,导致蜀汉失去了荆州,由于此战略要地让蜀汉没有了“东大门”,为了这一战略要地,让蜀汉对东吴痛恨到了极致。
刘备不听劝阻
战国和都对这场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诸葛亮远在策时,便指出孙权“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赤壁战前,他和鲁肃共同努力,定下了联合抗曹的大计。他是始终坚持刘、孙两家联合的方针的。但他也深知刘备的个性,对关羽、的感情,也知道他们兄弟在荆州军事上能够起到的重要性,深知用言语是劝阻不了刘备的。
赵云是坚决反对伐吴的,他指出主要的敌人是曹操,不是孙权。如先灭魏,则吴自服。当前形势,决不应该放掉主要的敌人,先和孙吴交兵。广汉处士秦宓也说天时不利,朝臣很多人都反对,刘备一概不听。
究其原因是因为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的关系能追溯到从末年,184年以后,便相从征伐,“寝则同床,恩同兄弟”。
小说虚构的之说,便是从这两句话演绎出来的。试想作为三十多年的战友加知己,如果失去了这些人生挚友,一个人难免会受到情感上的波动,刘备正是受到了这种冲动,让他对东满恨意。正在此时张飞又被部下杀死,其部下取走首级投奔东吴,旧的仇恨还没有消失,新的仇恨又增加了,讨伐东吴成了刘备为兄报仇的急切愿望。
蜀吴交兵后,孙权遣使求和。吴将驻公安,写信劝刘备,要他留意于大,不要用心于小。指出关羽和的轻重,荆州和海内的大小,虽然都应仇疾,但要分清先后。论点和赵云是一致的,刘备不能接受。这次交战双方总人数在10万人左右,大将吴斑、冯习等人助攻,东吴则派出迎敌。
两军相持了七八个月,蜀军兵疲意沮,陆逊乘机发起攻击,先攻营,得不到便宜。诸将正埋怨他枉然死了许多人,陆逊却说已经找到破敌的方法了,下令诸军每人拿一把茅草,乘风纵火,全线进攻,阵新蜀大将张南、冯习,连破四十余营,蜀军溃败,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年十一月,孙权遣使到蜀汉聘问,刘备也遣使报聘,两国又恢复和平重建了对魏的。
对于夷陵战役的失败,主要是指挥者刘备犯下的两个失误,即政策性失误以及战略性失误。魏蜀吴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在刘备讨伐东吴之前,呈现两国联合共同敌对曹魏的形势,而刘备悍然发动对的战争,两国的联盟破裂,虽然最终停战,两国之前有了仇恨,无法再形成之前的联盟。
第二个失误是刘备的战略性失误,由于刘备把一部分部队安置在了江北,又让军队纵向排列,这导致兵力分散以及战线过长,不利于集中攻击和防御,兵士之前不能做到互相呼应,面对吴军的火攻最终惨败。
京剧《夷陵之战》是根据历史事实编成的历史剧,剧情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战争的失败来批判刘备个人的“义气”,赵云、诸葛亮的谏阻,诸葛瑾的求和,直到死后刘备的自责,都表达了这个看法。
就演出而论是成功的,特别是保留了传统剧目哭灵牌一折,造成全剧的高潮。问题也正是出在这里,恰恰因为前半部把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写得深了,再加上这一哭,又哭得这么好,使观众的同情逐步引到刘备方面,相对地把主题思想削弱了。
夷陵之战彻底严重削弱了蜀国的战斗力,让他的国力再也没有办法和以及吴国比拼,这也造成了诸葛亮后期的讨伐魏国困难,这场战役堪称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