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康熙的亲姐姐,为何最后葬入鳌拜祖坟?
她是的亲姐姐,为何葬入祖坟?下面风趣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为了自己弟弟的江山社稷,被自己的祖母,视作棋子和筹码,嫁到了当朝权臣的家族,来维护弟弟的安危。
本是荣华富贵的一生,却因为这无奈的决定,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下嫁十数载,,便撒手人寰,年仅三十三岁。
身为的亲姐姐,和硕公主竟然连皇族陵寝都无法进入,只得入鳌拜家族的祖坟,令人唏嘘。
唯一的女儿
一生前后共育有八子、六女,子嗣也算繁荣,六个女儿之中,却仅有一个存活长大,其余五个女儿大都在幼年时期夭折。
唯一成年的便是和硕恭悫长公主,也被人称为翠花公主,因为是妃子所生,翠花公主的地位并不高,由于其他女儿夭折,翠花公主也是受到了顺治的宠爱。
自己的祖母皇更是将其视为掌上,作为康熙一代的唯一公主,地位和身份都是最尊贵的,这一切随着顺治皇帝的英年早逝,皆被打破了。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福临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顺治驾崩之前,指定了皇子继位,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
这四人看上去踌躇满志,乃是一条心,却各怀鬼胎,各有所图。
索尼虽然是四朝元老,但年事已高,对于朝中的事情,大都是马虎了事,根本起不了作用。
而苏克萨哈本是的部下,多尔衮死后,因为揭发有功受到了顺治重用,但对于这种反复之人,朝中大臣大都看不起苏克萨哈。
而遏必隆则和鳌拜一路,依附于鳌拜,鳌拜虽然是辅政大臣的末尾,但却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加上其军功卓著,在朝中颇有名望,臣子们对他也是毕恭毕敬。
而这也为难了孝庄皇太后和康熙,此时康熙不过八岁,孝庄皇太后也不便于对朝政过多干涉,也是非常忌惮鳌拜。
鳌拜出身将门,早年跟随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深受皇太极的信任,之后还拥立顺治登基为帝,受到了顺治的重用。
不论是在军中,还是在朝中,鳌拜都是实打实的具有一定话语权的。
对此孝庄皇太后也是十分清楚,明白对付鳌拜,只能以安抚和拉拢为主,绝对不能对其过分打压。
万般无奈之下,孝庄皇太后将目光投向了皇室之中唯一的女子,翠花公主。
公主下嫁,笼络鳌拜
面对权倾朝野的鳌拜,年幼的康熙根本无法撑起局面,只有尽可能地拉拢鳌拜,之后再徐徐图之。
康熙六年。15岁的翠花公主嫁给了鳌拜的侄子瓜尔佳·讷尔杜。
其实本来孝庄皇太后身边的心腹建议将公主嫁给鳌拜,一来有了这层关系,能够稳定鳌拜,二来在鳌拜身边,还能够监视鳌拜。
这个想法却被孝庄皇太后否定了,因为这个时候的鳌拜已经快六十岁了,而且论辈分鳌拜顺治是一个辈分的,仅仅低于孝庄。
于情于理,都不能够嫁给鳌拜,而这个时候恰逢鳌拜的侄子瓜尔佳·讷尔杜立下战功,朝廷正在定夺对其的封赏。
权衡之下,孝庄便将翠花公主嫁给了瓜尔佳·讷尔杜。
本来按照讷尔杜的军功,宗室亲王的女儿与其和亲才属于正常赏赐,而将翠花公主嫁给讷尔杜已经是破例了,为了拉拢鳌拜,也只得如此。
而鳌拜也心知肚明,便替自己的侄子答应了这桩婚事,因为家族有了与皇室的联姻,鳌拜的行为也逐渐有所收敛,给了康熙积攒实力的机会。
之后索尼去世、苏克萨哈被杀,鳌拜彻底掌握了朝中的权力,议政王大臣会议和都在鳌拜的手中。
而康熙和孝庄经过多年的集聚,暗中准备,培养自己的心腹,训练了一批死忠于自己的少年侍卫。
此时的鳌拜心腹遍布朝野内外,而且还掌握了都城守卫部队,自然志得意满,将一切都不放在眼里,也不相信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敢动自己。
事实总是相反的,一次鳌拜照例进宫面见康熙,不等鳌拜反应过来,便被康熙身边的侍卫擒拿。
随后下令多方会审,清算鳌拜党羽,禁锢鳌拜,彻底铲除了鳌拜在朝野之中的势力,康熙也拿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
翠花公主遭连累,死后葬于鳌拜祖坟
随着鳌拜被打倒,与鳌拜相关的官员、亲属等都受到了清算,身为鳌拜侄子的讷尔杜也不例外。
为了限制鳌拜家族,康熙将讷尔杜贬谪到了老家,也就是东北沈阳,的盛京,,翠花公主自然也跟随着讷尔杜来到了盛京。
翠花公主从小生活在北京,从未接触过关外的严寒,在盛京的生活并不如意,加上自己的丈夫讷尔杜因为鳌拜的事迁怒自己,二人夫妻关系并不好。
直到多年之后,康熙外出打猎,才遇到了自己的姐姐,看到自己姐姐的生活处境,康熙,心痛不已。
于是将翠花公主接回了紫荆城居住,红颜薄命,回到京城的翠花公主没有了往日的活泼和欢乐,郁郁寡欢。
几年之后讷尔杜在盛京病逝,而身在紫荆城的翠花公主也在康熙二十四年去世,年仅三十三岁。
康熙本想将自己的姐姐葬于皇家陵寝,翠花公主外嫁,按照礼制,只能安葬在夫家。
于是在翠花公主死后,康熙命人将翠花公主运送到了鳌拜家族的祖坟进行安葬,运回了盛京,将其追封为恭悫长公主,以示纪念。
荒冢故人坟,如今所能见到的不过是萧瑟罢了,曾经和硕公主为了皇室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为皇室争取走向强大的时间。
而在历史上,如翠花公主这般牺牲自己,为国家安稳创造机会的女子,数不胜数,、金城公主等。
有人说女子是政治的牺牲品,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她们也在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