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2000年都不长草 这里边到底有
今天风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和秦直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风趣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修建的秦直道,800多公里没有混凝土,为何2000年不长草?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在他生命倒计时的两年,向下达了新的命令修建秦直道。
从蒙恬开始,到而终,这条秦始皇亲自下令修建,但他本人却未能目睹完工的直道,南起陕西林光宫,北抵九原郡,由数十万军民劳役数年修建而成。
和长城一样,秦直道是秦帝国缔造的奇迹,它全长超过800公里,路面最宽达60米,横跨了陕西、甘肃、内蒙三省,穿越14县,被称为秦代的“高速公里”。
更让人惊叹的是秦直道的工程水平,在距今两千多年,没有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连混凝土都没有的古代,秦人修建的直道却技艺精湛,平坦坚固,从秦汉一直使用到。
两年多年的历史,雄伟的宫殿变成废墟,沧海化作桑田,但日日夜夜遭受的秦直道却依旧安然无恙,屹立在大地上。
现如今,去参观秦直道,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直道两旁郁郁葱葱,直道上却见不到林木和野草,即便是数十上百年未曾有人踏足的直道段亦是如此。
那么,秦人到底掌握了何种技术,让泥土铺就的秦直道两千多年不长草?秦始皇所修建的这条直道,对于和古代中国来说,又有哪些意义?
先说说秦始皇为什么会修建秦直道。
一、
秦直道的修建,体现了老秦人勇敢尚武、坚毅进取的性格,而这些性格,最终成就了秦帝国的一统。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电视剧《》自创的歌词,历史上秦人从未自称“赳赳老秦”,但秦人的威武雄壮和尚武精神,却不容置疑。
《》中的《秦风·无衣》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首战歌的创作背景,是外族入侵,被杀,京师陷落,西周灭亡之际,秦国军民,抵御外敌。
这时的秦人,还只能称为族,不能称为国,他们的先祖只是周王室的马夫,因养马有功才获得了封地。
说是恩赐,其实是让秦人与那西夷犬戎争斗。
所谓犬戎,便是西北,他们野蛮、落后,但又强大,与后来的匈奴人。所以自打秦人封于秦地后,便开始了与戎族世世代代的战争。
秦人的封地每扩大一块,都是以秦人的鲜血换来的。
戎族进攻周幽王,其实是王室内斗,周幽王废除王后申后,并加害申后所生太子,立宠妃为后,申后父亲申侯为报此仇,联合戎族,将西周灭亡。
申侯大仇得报,却也引狼入室,犬戎占据镐京,虎踞西北。
秦人这个时候连一个国号都没有,不算正式的诸侯国,论出头也轮不到它。更何况犬戎强大,连诸侯强国都很忌惮。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秦人出兵了,他们衣衫褴褛,兵器不齐,身形瘦弱,却高喊着军歌,向犬戎发动进攻。
秦人没有强大的国力,但他们世代与犬戎战斗,了解如何对付他们。凭借这一优势,弱小的秦人赋予强大的西夷犬戎重创,和其他诸侯国一道把外族赶走。
秦人以鲜血和军功为自己正名,周天子感到秦人,便正式册封秦国,秦自此成为秦人的国号,秦国成为一个真正的诸侯国。
不过变法前的秦国,一直都是一个“老弱小”。
老是因为连年的战争,青壮年死伤惨重,许多家庭只剩下老弱病残,艰难求生。
弱是由于秦国的封地位于西北,它的国土大部分都是贫瘠的土地,但凡是富庶的地方,都被周围强大的诸侯国所占据蚕食。
小是秦国一直以来的形象,在东方诸国看来,秦国是弱小、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弱小”的穷国,却通过变法革新,走出了自己的强国道路。
即位之初,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长年的内乱让秦国陷入国弱民穷,群敌环伺的处境中。此时再想做缝缝补补的“泥瓦匠”已是不行,只有打碎重组,尚有一线生机。
秦孝公求贤若渴,向天下人发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本纪》)
卫鞅慕名而来,以变法之术献于秦孝公,秦孝公如逢知己,放权让卫鞅实施变法。
时期,变法者不仅秦国一家,但秦国的最为彻底,效果也最突出。军功爵制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发展了经济,设郡县强化了中央集权。
自此,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此后的历代君王励精图治,让秦国国力进一步鼎盛。直到嬴政接过了一统天下的大旗,并最终实现了天下一统。
此为“奋六世之余烈”,四海而归一。
二、
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犬戎的处境愈发艰难。
上百年的互相征伐,在西北游牧民族和秦人间结成了血仇。戎族人把秦人视为大敌,但他们从未想过,秦人会成为他们的掘墓人。
春秋初期,犬戎还是秦国的劲敌,但秦国在不断壮大,此消彼长之下,犬戎渐渐不是秦人的对手。
在的攻势下,犬戎,各部族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世代和秦人相邻而居,受农耕文明影响比较大的犬戎族人们融入秦国,成为秦人的一部分,这也正是秦人中有戎族的缘故。
其余不愿投靠秦国的戎族人一部分去往南边,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另一部分北上,与北方的游牧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游牧民族匈奴。
关于匈奴人的来源,认为他们同样是炎黄子孙,《史记》中言“匈奴,其先祖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匈奴人的先祖到底是不是夏后氏之苗裔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种族的演化,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早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形式,而且两个文明间还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游牧民族。春秋时期,北方草原上盘踞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游牧民族,匈奴人只是其中的一支。
战国时期,匈奴由于犬戎等族的加入,规模迅速扩大,一统了整个塞北,形成一个庞大的部落,呈现出崛起之势。
相比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匈奴人文化和经济上都很落后,军事上仍可分庭抗礼。此时的匈奴人虽未有西汉时期“控弦之士三十万”的规模,但他们擅于骑射,全民皆兵,战斗力很强。
灵王推广“”,仿效北方游牧民族骑马射箭,让有了一支精锐,军事实力大增,可见胡人骑射的威力。
早在秦国一统天下以前,赵国就与匈奴有过一次大战。而在此次战争中,匈奴人的优势和劣势展现的淋漓尽致。
战争初期,赵国由担任边帅。李牧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城寨的战术,让匈奴人无从下口。但赵王认为李牧固守不出是胆怯之举,于是换将,让赵军主动出击。
此时的赵军经过胡服骑射,骑兵的战斗力为诸国之最。即使如此,赵军的骑兵依旧对匈奴人。匈奴人来去如风,机动性很高,经常以侵扰的方式诱使赵军出城作战,然后以机动性将赵军分割歼灭。
几场仗打下来,赵军损失惨重,丢城失地。关键时刻李牧重回帅位,他继续采取之前的策略,坚壁清野,让匈奴人劫掠不得,攻城不下。,匈奴人困马乏,战斗力大为削弱。
李牧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他先是佯败,诱敌深入,然后以弓弩兵组成的军阵连番抛射,待匈奴军队死伤惨重后,再以精锐骑兵冲锋。此一战匈奴人大败,数年不敢侵犯赵国边境。
三、
在与游牧民族长期的战争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都发现了,匈奴人的骑射本领超群,野战能力强,但技术落后,后勤能力弱,不善攻城。
故而,一为抵御匈奴人的入侵,二为防范其余诸侯国,秦国、赵国、等北方诸国都修建了城墙。
不过,不断壮大的匈奴人,还是趁着中原诸侯国内战的时候,侵占了蒙古河套南一带大片水草鲜美的土地。
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终于腾出手来收拾这些匈奴人,他让大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秦军,北上讨伐匈奴。
如果说李牧率领的赵军精骑是匈奴的劲敌,那蒙恬所率领的三十万秦军就是他们的梦魇。这支秦军是百战之师,携灭六国之势,其战力不是匈奴人可比的。几战下来,蒙恬就率军收复了河套以南之地。
捷报传回皇宫,秦始皇龙颜大悦,但他了解,收复失地只是第一步,想要彻底断绝匈奴人的侵袭绝不是易事。
秦人从立国之初,就与游牧民族互相征伐,对于游牧民族的特点,秦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随着牲畜的迁徙而迁徙,即便将匈奴人的地盘打下来,只要匈奴人还有草原,就还能。
后世的选择出动出击,让和率军把草原上的匈奴势力歼灭;而秦始皇的选择是筑长城,在北方游牧民族势力范围和秦帝国之间筑造一道屏障,把匈奴人隔绝在外面。
不过并非都是由秦朝修建的。先秦和赵国、燕国都修建了长城,只是相互隔绝,而蒙恬负责的就是把这些长城连接在一起,组成一道横跨东西的铜墙。
数十万劳役百姓的血泪控诉着秦帝国的无情和残酷,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城的修建,让匈奴人难以南下侵袭,保护边境的百姓免受匈奴人的劫掠,实现了“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在数十万军民的艰辛付出下,万里长城筑成,但这只是解决了秦帝国边防的第一个问题,还有第二个问题后勤。
三十万秦军有险关可守,百万黎民百了屏障,但问题是,后勤怎么办?
西北地区的土地较为贫瘠,粮食供应难以就地解决,只能依靠后方运输。除此以外,秦帝国的中枢和位于北方的军事要地九原郡之间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不便于对北方的管理。
出于军事和政治的双重考量,秦始皇决定修建一条从国都咸阳直抵北方军事要塞的直道。
秦直道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直通之。”
以“堑山堙谷”来介绍秦直道的修建过程,可见其工程之浩大,难度之高。
那时候,秦朝的筑路技术已经非常高了,已经达到在山脊修建的高水平。加上秦始皇在一统六国后,各国筑路方面的能工巧匠,纷纷将筑路技术共享,取长补短。
就拿秦直道所经过的子午岭以及其支脉来说,秦直道的修建便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选择山脊地形较为平缓的地段,既保证了安全还保证了路的宽度。当时还考虑了排水系统,让道路向外倾斜,可以很快将雨水排出。
秦直道既然是为了运送军事方面的物资,那自然不可能只有一条孤零零的路。除了800多公里长、60米宽的直道外,秦直道工程还包括烽火台、哨塔、兵站等诸多军事设施。为了方便始皇帝出巡,有的直道段还修建有宫殿。
如此庞大的工程,纵然以秦帝国的国力,修建进度也比较缓慢。从秦始皇下令开始,蒙恬就倾数十万军民之力修造秦直道,直到始皇帝病死,蒙恬被和胡亥冤杀,这条直道依旧没有完工。
秦帝国的权力斗争没有波及到秦直道的修建,秦二世即位后,继续派人修建直道。关于秦直道详细的完工时间,史料中并未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秦直道在汉唐时期依旧投入使用。
关于秦直道,一直有一个疑问秦朝时没有混凝土,秦人是以泥土修建的秦直道。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直道旁的宫殿和烽火台都化作废墟,为何直道却依旧屹立,呢?
四、
要想了解这一问题,就必须了解秦朝时期的筑路技术已经发展到哪一步?
那时候最常见的是“夯”,“夯”除了在修建城池方面经常听到,还运用到了修路方面。
那时候的土松而散,根本行成不了块状,既做不了墙体,也做不了路基。
,聪明的先辈,就想到将土加水进行闷湿,然后再用木板将土夹紧,这时候用“夯”打土,使土越打越坚固;后来人们发现一个人夯土有点麻烦,还达不到效果,就两个人抬夯,用力砸,这叫砸土。
那时候夯土也是需要技巧的,什么打顺夯、梅花夯,度可以让土变成人们需求的样子。
秦朝时期出现了石夯,技术更加精湛,后期还采用了熟土,这个“熟土”工艺可就牛了。
那时候,秦人即使没有混凝土,但他们有“熟土”工艺。所谓“熟土”,就是将泥土细致的碾碎再焚烧。秦直道的土层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原本的泥土层,第二层是“熟土”铺就的土层,第三层则是以特殊工具夯实的“熟土”层。
秦人夯实土层,就像锻造钢铁一般,一次又一次捶打夯实,让土层达到类似于混凝土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秦直道最上面的土层十分坚固,四轮的马车从上面经过也不会破坏它。
由于不断的夯实,上面厚达数十厘米的土层几乎没有间隙,野草无法扎根生长。
而且,秦人修建直道时,还在“熟土”里添加了大量的盐碱,这让野草林木更加难以在直道上生根发芽。
所以,秦人修建的秦直道,才能历经千年而完好,2000多年来寸草不生。
在秦朝时期,有这样一条直道,简直不敢想象,所以人们一度怀疑秦始皇也是穿越的,而秦直道更是被后人誉为”现代的高速公路“。
那时候如果谁家有马车,畜力车,都喜欢走这条道,尤其是当时的盐运,这条道上总能出现他们的身影。
最让人佩服的是,秦直道和高速公路一样,中间高两边略低,一是考虑到排水,而是便于车轮更好的行进。而中间还保留了碎石路面,以便于骡马驴等动物行走。
而秦直道,穿过历史的烟云,直到现在还能看到遗址,很多路段并未看见杂草丛生,人员还发现某些路段,竟然还有秦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当真是难以想象。
古人受制于时代,科技水平有限,但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秦直道蕴含着秦人的智慧结晶,体现了秦朝先进的技艺。正是先人们的艰辛付出和精益求精,才缔造了这个奇迹,留下了秦直道这个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