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泉不相见”出自哪里?拉开了礼乐
“不到黄泉不相见”到底是什么典故呢?下面风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它是发生在春秋初期的一段历史,一母二子为政权相互搏杀。
《左传》有记载,“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春秋初期,郑国与秦国一样是新型小国,但因护驾有功而被封为卿士,得到大量肥沃土地,在周王室的支持下,很快成为当时的一流强国。
的妻子是国君的女儿,她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出生发生难产,取名为“寤生”,次子则顺顺利利,取名为“共叔段”。
,武姜一直讨厌长子寤生,却非常宠爱次子公叔段。
春秋时期,君位传承往往是嫡长子制,可是在郑武公病重时期,武姜多次请求改立共叔段为储君,却都被拒绝。
《》有记载,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
其实,母亲偏爱哪个儿子只是私事,并不重要,可是武姜不是平凡的母亲,这也为郑国内乱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在位期间攘外安内,经济上不断增强实力,外交上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小霸”于诸侯。
可是在内部的政权上,却发生了一番风波。
武姜看到喜欢的小儿子没能成为国君十分心疼,便摆出母亲的架子,要求郑庄公补偿共叔段,把虎牢关一带赐给他作为封地。
虎牢关一带是地势险要的关塞,地位相当重要,郑庄公实在不能给人。
武姜又挑选京邑(荥阳附近),这块地方太大,面积近乎占据郑国的三分之一,许多大臣都提出反对意见,可是郑庄公依旧把京邑赐给了弟弟共叔段。
事后大臣祭仲劝谏,武姜哪会有满足之日,如果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后果将难以收拾,郑武公却神秘一笑,不了了之。
事情果然如祭仲所料,共叔段得到京邑后,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征服了郑国西部与北部地区。
短短十多年时间,从京邑到廪延,共叔段掌握了郑国的半壁江山,实力完全可以与郑庄公相抗衡。
公元前722年,共叔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储备粮草和装备武器,做反叛郑武公的准备,并且通知母亲武姜适时打开城门。
《史记》有记载,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
郑国大臣们见状非常着急,纷纷建议先下手为强,可是郑庄公依然好脾气地不作声。
虽然郑庄公表面上对弟弟共叔段不管不顾,其实暗地里早就派出探子潜藏在共叔段身边,对他的都。
在共叔段要发动战争的前夕,郑庄公决定先下手为强,率大军征讨京邑。
当时共叔段还没有举起反旗,京邑的官吏百姓大多数还是忠于名正言顺的郑庄公,再加上气势汹汹的大军,很快地纷纷背叛了共叔段。
共叔段见势不妙,率军逃到鄢地,不久被追击的郑国军队击败,再度逃到的共地,这也是共叔段的由来。
叛乱结束后,郑庄公把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颖,并当面发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可是没多久郑庄公就后悔了,因为不善待母亲会成为被人指责的话柄,于是他派人在地下挖掘一条隧道,请武姜到隧道中相见。
武姜和郑庄公毕竟是亲生母子,何况次子共叔段已逃,郑庄公成为她唯一的指望,爽快地在隧道中等候郑庄公。
《史记》有记载,居岁余,已悔思母......于是遂从之,见母。
俗话说“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典故便出自于此。经过这次友好的会面之后,武姜得到了很好的侍奉,而郑庄公也洗脱了不孝的罪名,成为受人称道的贤明国君。
“郑伯克段于鄢”这件事,虽然让郑庄公坐稳了国君之位,却也拉开了的序幕。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奸雄,许多人会想到时期的,其实不论是西汉的,还是的,都不能和郑庄公相媲美。
对内主要体现在对待弟弟和母亲的事情上,明明知道共叔段有,却故意放纵他走向覆灭之路。
大隧见母,既惩罚了母亲,又没有留下不孝的骂名;
对外主要体现在周王室,郑庄公是东周卿士的身份,这相当于后世的丞相,既可执政又可征讨诸侯,权力极大。
可是郑庄公只享受权力,却不履行义务,结果与周王室爆发冲突。
经过一番战争后,周天子颜面扫地,微风不再,而郑国一举成为中原最强诸侯国,郑庄公小霸于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