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相王”事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带来
战国中期有五个主要诸侯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史称五国相王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下面风趣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王。同年,为拉拢而尊为王,即韩宣惠王。魏惠王、韩宣惠王带了太子入朝于赵,和赵交好关系。对赵不满,派田朌率军攻赵,获胜。见到齐国势力强盛,魏惠王屈节请求和和会。
前324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和齐威王会于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于甄。为对付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从这年起,赵、燕、中山君主开始称王。大国对“五国相王”取敌视态度,齐国曾以小为借口,欲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君废除王号,但没有成功。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停止了进攻,但西边的秦国却并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则是阻挡它进一步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视魏为"腹心疾"①,因而不停地攻魏。
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魏国为了与秦结好,把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献给秦,秦把它改名为宁秦。
次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将军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秦惠文王九年,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今山西河津县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西)等地①。十年以为相,是年张仪同攻占魏蒲阳。
接着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修好。张仪与魏的和好措施,是。不久张仪就往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②。
魏上郡辖15 县,地在今陕北洛川、延安一带。少梁即今陕西韩城县,为河西重镇。秦国夺得魏河西、上郡700 里地,并攻占河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 年)改元称王③。
在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不能抗击秦国的进攻。
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必须争取韩国。
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尊韩君威侯为王,韩威侯于是更名为韩宣王。十月"郑(韩)宣王朝梁"④,韩王前往魏朝见惠王。同年,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王也带着太子仓到,在信宫朝见新王⑤,目的是结三晋之好。赵国原本与齐国相好,在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齐伐,三晋联合救燕,赵将韩举与齐军战于桑丘,赵将战死,故魏、韩往朝武灵王,以破坏齐、赵的联合关系。
①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① 《史记》卷五《秦本记》。
②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③ 《史记》卷五《秦本记》。
④ 古本《》。
⑤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韩国的国力在七雄中是较弱的,魏国虽然拉拢了韩国,并未能在对抗齐、秦、楚的势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强。在秦国作大良造的公孙衍,因秦惠王任用张仪为大良造,就回到魏国,惠王任为将,号为犀首。张仪为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以便向魏国进攻。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与国。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约集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在这次集会中只是对赵、燕、中山3国新尊为王,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
"五国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时已自己称王,齐、秦称王,,战国七大国到此时已全部称王。"五国相王"后5年(公元前318年),也自称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胜利,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①。
中山国在当时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②其后称王的宋国,亦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说明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已大幅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