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被誉为天才的王勃后半生过得怎么样?

历史趣闻 2023-04-20 08:45www.dkct.cn历史人物

  少年时被誉为天才的后半生过得怎么样?只能说命运弄人,下面风趣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李敬玄尤重、、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裴)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文苑上》

  王勃六岁时便能做诗,九岁时,他在读了注的《汉书》后,竟能撰写出《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著作中的错误之处,可见其天赋之高。

  ,王勃的心智发育明显跟不上天赋的节奏。年少成名的王勃在一片赞誉之下,不可避免地开始恃才傲物,就“浮躁显露”。当时的史部侍郎就认为王勃文才有余而器识不足,日后必定仕途多舛,不幸一语成谶。


  入仕心切王勃剑走偏锋,以投机取巧上位 王勃出身于官宦世家,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将入仕为官作为他的人生目标。他深信“君子见机”与“”是实现他“青云志”的法宝。

  公元664年,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王勃就自荐,给刘祥道写了一封对时局见解的信。刘祥道认为他是属于神童级别的人才,于是就上表朝廷推荐王勃。而也被才华横溢的王勃所征服,就任命当时还不满二十岁王勃为朝散郎。此时的王勃少年得志,好不威风,从此就开始有点飘飘然了。

  时东都造乾元殿,(王勃)又上《乾元殿颂》。——《旧唐书·文苑上》

  初战告捷让王勃信心倍增,公元665年,王勃“见机行事”。他通过皇甫常伯这个“好风”向唐高宗献上文章绮丽、词美义壮、主要内容是对唐高宗加以歌功颂德的的《乾元殿颂》。王勃想借献此“颂”以谋升迁的意图,可谓是之心,!

  唐高宗在读了《乾元殿颂》后,顿觉身心,他称赞王勃为“我大唐之奇才!”而在开了金口之后,王勃开始名声大噪,时人将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为“”,并以他为首。

  此时,正沉浸在喜悦之中的王勃,还没有意识到他已踏出了危险的一步他实际上是以“投机取巧”的方式拍马屁上位,而不是凭“君子见机”来把握机会的。这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弄巧成拙《檄英王》一文触犯皇家大忌遭贬 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旧唐书·文苑上》

  公元666年,沛王招募当时名声大噪的王勃为王府修撰(实为侍读)。当时李贤刚刚11岁,正是爱玩的年龄。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以斗鸡取乐,此时,身为侍读的王勃认为自己表现的时机已到,于是,他就做《檄英王鸡》文来讨伐英王李显的斗鸡,为沛王李贤助威加油。

  政治经验不足的王勃,此时还没有意识到,他已经犯了干涉皇室事务的大忌。而的是,在《檄英王鸡》中出现了“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这样挑拨离间两位皇子的话语,这不能被高宗所容忍,于是,高宗将王勃免职并逐出沛王府。至此,王勃以“投机取巧”来实现“青云志”的梦想破碎。

  ,急于入仕为官的王勃,显然还没有做好应对复杂的官场政治的准备。他天真地认为,只要善于“投机取巧”,就能达到实现“青云志”的目的。但事实证明,“投机取巧”是把双刃剑,并不能保证每次出手都能成功。最终,他凭《乾元殿颂》上位,但一篇《檄英王鸡》却又让他被打回原型。

  士无器识不能致远擅杀官奴终结仕途

  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宋·

  宋代刘挚认为,读书人应当有气量和见识,才能有所成就;如果仅仅是靠舞文弄墨来取宠,那么,此人就很难有所作为了。而裴行俭也认为“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他认为,一个人即使再有文才,如果没有器识,也是没有前(仕)途的。

  ,刘挚与裴行俭所说的话,是针对以入仕为目标的读书人来说的。不幸的是,王勃正是一个没有器识而又热衷于仕途的文人。

  公元671年,王勃在被逐出京城后,又通过朋友的关系谋得虢州参军之职。这本是他的良好开始,,缺少器识的王勃却闹出了幺蛾子。

  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赦除名。——《旧唐书·文苑上》

  王勃先是在不知不觉中,收藏了因犯罪而被追捕的官奴曹达;后来又后知后觉,害怕事情败露,于是将曹达杀了灭口。终因纸包不住火,还是被人发现了,按律是要斩头的,但因为幸运地碰上大赦,王勃才逃过一死。

  王勃明知曹达是罪犯,但仍明知故犯地收留曹达,又以身试法杀了曹达。王勃一错再错的行为,足以说明他是一个空有才气而无“器识”的书生。在此次事件中,王勃虽然侥幸地保住了性命,但他却亲手终结了自己的仕途。

  

  王勃虽才气有余但器识不足,这是士人的大忌。裴行俭预测他仕途不顺,如果能“得令终”就算功德圆满了。所以,对于王勃来说,最好的选择应是参照他的祖父,弃官做一个无欲无求的学者。,王勃以入仕作为他的人生目标,这就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少年王勃就开始锋芒毕露,胸有凌云之志。他信奉“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处世原则,但知易行难,而“投机取巧”与“君子见机”之间仅一纸之隔,在急于入仕的情况下,年轻的王勃剑走偏锋,选择了走“投机取巧”的捷径上位。

  他先是写《乾元殿颂》一文来歌颂唐高宗,借献“颂”来达到了升迁的目的。但当尝到甜头的王勃写《檄英王文》一文来讨好沛王李贤时,反而因弄巧成拙触犯了皇家大忌,并而丢官。此后,入仕的王勃,有一次竟藏匿了犯奸犯科的官奴曹达,后又将其杀死。这暴露出王勃才气有余,而器识不足的致命缺陷,而他也事亲手终结了自己的仕途。

  虽然因弄巧成拙终结了自己的仕途,但在《滕王阁序》中,王勃却表示自己仍有“不坠青云之志”,而且有“处涸辙以犹欢”的积极心态,并表示绝不会像那样一遇到挫折就痛哭。他仍然对入仕充满了向往,而“杨意不逢”就暴露出了他内心的想法。

  但实际上,入仕为官对器识不足的王勃来说,注定是一条不归路。这,也许就是王勃悲剧人生的根源。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