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能统一六国与迁都城有何关系?

历史趣闻 2023-04-20 08:45www.dkct.cn历史人物

  秦能与迁都城有何关系?下面风趣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晋分三家之后,历入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你方唱罢我登台。

  在这场鏖战中,秦、齐、楚、魏、韩、赵、燕等七个诸侯国脱颖而出,史称“”。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它们有过强盛的巅峰,也有过衰弱的低潮,实力的跌涨可以从都城变迁中窥视一二。

  一、秦国(雍、泾阳、栎阳、咸阳)

  战国初期,秦国的都城是雍,这也是赢氏宗庙的所在地。

  公元前419年,为了进入中原和交战,也为了摆脱旧贵族的羁绊,将都城迁到泾阳;

  公元前383年,为了北退戎狄,东面与魏国争夺河西地区,将都城迁到栎阳;

  公元前350年,经过变法,秦国实力大增,对外战争多次取得胜利,领土越来越大,为了便于掌握全局,将都城迁到咸阳。

  秦国都城迁移方向是从西向东,更好地进入中原。

  二、(郢、陈、巨阳、寿春)

  战国初期,郢是楚国的都城,从开始,有400年历史;

  公元前278年,攻陷楚国都城郢,楚顷襄王退守陈,将都城迁到此地;

  公元前253年,把都城迁到巨阳;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把都城迁到寿春。

  其实,战国250年,楚国有五次迁都,两次分别是鄀、鄢,因为时间短暂,结果又回到郢,所以不算在内。

  楚国数次迁都,都是为了躲避秦国的兵锋。

  三、(蓟、中都、武阳)

  燕国虽然跻身战国七雄之列,影响力却极弱,这源自于地理因素。

  两百多年来,与燕国接壤的国家只有齐、赵、中山,相对来说,受到的威胁并不大。

  战国初期,燕国的都城是蓟,到了时期,秦开为燕国扩土千里,北面的防御压力加大。

  ,为了防备南方的和西方的,燕昭“三都”体制,即为蓟城、中都和武阳。

  无法扩张且外部没有压力,燕国都城不需要搬迁。

  四、赵国(晋阳、中牟、邯郸)

  晋分三家之后,赵国的都城便是晋阳。

  公元前423年,赵国内部发生动乱,赵桓子和争夺国君之位,得胜后的赵献子把国都迁到中牟;

  公元前386年,因为公之子公子朝作乱,把国都迁到邯郸。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地理因素,中牟处于赵国边陲,离齐国和魏国太近,安全上存在很大的隐患。

  赵国都城迁移的主因大多是躲避内乱。

  五、(平阳、宜阳、阳翟、新郑)

  晋分三家之后,韩国的都城便是平阳。

  公元前416年,为了向东扩张,将国都迁到宜阳;

  公元前405年,为了与争夺颍汝之地,也为进攻做准备,把国都迁到阳翟;

  公元前375年,吞并郑国,韩国领土扩大,为了便于管理全境,将都城迁到新郑。

  韩国都城迁移以被动防御为主。

  六、魏国(安邑、大梁)

  晋分三家之后,安邑便是魏国的都城。

  战国初期,三晋结为战略同盟,由于地理因素,魏国只能向西扩张,安邑恰好处于魏国的西边。

  当都城是安邑时,表示魏国的战略重心在西方,这段时期秦国被打得抬不起头,甚至差点灭亡。

  公元前361年,三晋联盟破裂,为了找回霸主地位,计划吞并赵、韩两国,于是把重心转到东方,将都城迁到大梁。

  魏国都城迁移代表魏国战略重心的改变。

  七、齐国(临淄)

  从西周到战国,齐国一直是强国,因为地理关系,身边并没有劲敌。

  在战国七雄当中,齐国统一六国的机会最大,可惜一手好牌被打烂了。

  齐国君主们安于享乐,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所以都城临淄一直都没变化。

  都城不变迁,代表齐国君主们的不作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