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退位后,侄子武三思为何还能作威作福?
退位后,侄子为何还能作威作福?下面风趣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705年正月,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武则天,在后宫的病榻上,被一场“”,永远的赶下了王位。作为篡夺了李唐江山,并屠戮了李唐宗室的家族,却并没有因为带头大姐的下台,而被秋后算账、株连九族。相反,武氏家族依然生活得很自在,武氏家族的新带头人武三思,更是肆无忌惮,甚至还染指后宫,给戴上了绿帽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武联姻的羁绊
根据《》记载,曾劝说武则天立李家人(庐陵王李显)为太子“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用的名义是武则天千秋之后,总要有后人祭奠。武则天后来果然没有把太子之位,赐给侄子武三思或。据《》记载,武承嗣因为被断了未来当皇帝的念想,竟然“怏怏而卒”了。
武则天虽然关上了武氏家族当皇帝位的门,却为武氏家族的未来留了一扇窗,这个窗户的名字叫“李武联姻”。其实这种为了政治目地而促成的联姻,在古代很常见,像武则天这种批量生产的却不多。她的闺女,本来嫁的是的外甥,武则天却为了自己的目的,借机逼死了薛绍,把太平公主改嫁给了武承嗣,在武承嗣死后,又改嫁给了,并提前处死了武攸暨的原配。
在武则天确定立李显为太子后,又把李显的闺女、 、新都公主分别嫁给了侄崇训、武延基、武延晖。她还担心只靠姻亲无法绑定李武两家的关系,她又“令(皇太子李显等李家代表,和武三思等武家代表)立誓文于明堂”。那么李显继位后,会是因为这种联姻或者誓言,就把武家捧在手心,并大方的开放宫闱,让武三思在自己头上种草吗?骆驼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利益的妥协
李显虽然被武则天封为了太子,可是他并不是等到武则天主动交权之后,才登上王位的,他是在主动推翻武则天的统治后,踏着武则天年迈的病躯,登基称帝的。这种谋权的大事,并不是李显这种乖宝宝能做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作者就曾说他“质本庸柔,素为悍母所制,怎能自奋皇纲?”,那么是什么人把他搀上王座的呢?
推翻武则天统治的“神龙政变”,其实还有有一个名字,叫做“五王政变”。五王指的是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五人,政变之前他们只是当朝的大臣,政变后,他们才因拥立之功,被李显封为了异 。作为臣子来说,异姓王是极高的荣誉,但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般非皇族的官员,如果获得了这个称号,基本也就离退休不远了。
在被封王之前,他们一直抓着权力不放,甚至把前朝的宰相韦安石、韦承庆、姚元之等人给排挤除了权力核心。虽然“五王”此时已经被胜利迷了眼,他们的手下却有明白人,其中有一个人叫杨元琰。他和张柬之有旧,而且还是发动“五王政变”的骨干成员,事成之后,他也升了官。有一次他提醒敬晖说“,不退将危”,“晖知其意,瞿然不悦”。
杨元琰并没有再劝不高兴的敬晖等人,而是选择默默退出朝堂,他此时应该不会想到,他这一退,却换来了长寿,换来了富贵,还换来了一个国公的称号。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我们再说登基之后的李显,李显一看,虽然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分分钟就有可能成为“五王”的傀儡,他自然是十分的不开心。不过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给了他解决问题的答案。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李显未必听过这句话,对于如何限制朝堂上的一方独大,他还是知道的。他把目光投向了武三思,确切的说是武三思身后的武家。武则天虽然倒台了,她生前却没少给武家“发红包”,所以朝堂之上武家的实力还是有的,所以李显打算借用武三思代表的武家力量,去和“五王”对抗,虽然他心里可能恨不得把武家斩草除根,此时,他不得不选择妥协。
前门拒虎,后门引狼
李显为了节制“五王”,并没有把鸡蛋都放在武三思的筐子里,他还放权给,妃子等人,让后宫加入自己的战团,并且还召回了韦安石等人。这些人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很快“五王”就被分别授予了平阳王等荣誉称号,与此他们手上的权力,也被李显收了回去。只有荣誉没有权力的政客,如同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他们五个人先被降职,然后又被流放,一个个都死在了异域他乡。不过李显并没有因为“五王”的被废,而变得开心,相反他过得简直生不如死。当初他为了节制“五王”,纵容韦后、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紧密团结,可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意料。《资治通鉴》上曾记载“韦后与三思双陆,而自居旁为之点筹,三思遂与后通”。除了武三思和韦后公然给李显头上种草,上官婉儿等妃子据说也没少给这片大草原施肥。
就是这么憋屈的活着,对李显来说都是极其奢侈的,因为不久之后,他的韦皇后和他(疑似)亲闺女安乐公主“合谋进鸩……帝遇毒,崩于神龙殿”。最可悲的皇帝,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小结
所以骆驼认为,武则天下台后,武家能继续辉煌,武三思能祸乱宫闱,不是因为李武的姻亲和誓言;而是一种利益交换,不过李显并没有把握好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