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在古代有多重要?唐宋政府高度重视驴业的发

历史趣闻 2023-04-20 11:12www.dkct.cn历史人物

  古代因为战争而导致马匹稀缺,驴作为畜力工具,以其优良的生理属性成为马的替代者,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于马匹需求的压力,在百姓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下面风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唐宋小说中驴的类型

  1、出行工具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四大组成部分。出行是其中之一,被人们广泛地关注着。无论是商品运输,还是日常出行,大都需要出行工具。出行工具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完善。唐宋之前,出行工具较为单一,多数以马、牛作为主要的出行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出行工具除了马、牛之外,还出现了骆驼、驴等畜力出行工具,并且在车舆制造方面也更为复杂多样。驴作为出行工具在唐宋小说中多有体现,突显出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纵观制度的发展历程,可知科举考试贯穿于隋唐及其以后的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这种以考试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着巨大影响,书生们以参加科举考试为主要任务,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实现自身价值。在唐宋小说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书生骑驴赴试京师的例子。

  驴在小说中广泛地成为书生们赴京赶考的出行工具,其自身高强度的耐受能力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驴具有食量小、不易生病、体力好能长途骑行的优点,但由于驴的速度缓慢,对于赴考的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古代官制体系十分庞杂,官员会随着官职的变动而到不同地方任职。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来说,赴远任职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情。从时间上来说,由于道路的闭塞与交通的不发达,路途中会花费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从行程上来说,路途遥远会产生多余的物资消耗。远任赴官之行还会受到气象、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可谓是道阻且长。赴远任职,路途遥遥,人们会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谨慎地选择出行工具。一般而言,人们会选择耐力强、力量大、适应能力强的畜力作为出行坐骑,马是远距离出行的最佳选择。社会中自从驴的出现,驴的功能价值不断被人们所挖掘,驴在诸多方面便替代了马。

  2、日常骑行

  唐宋时期,马是非常重要的出行工具,由于战争对马的需求量很大,马匹数量减少,马价较高,这一时期的马属于较为高级的出行工具。驴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因为驴的价格比马的价格低,于是驴被民众广泛地使用于日常出行。,人们日常骑驴出行也具有普遍性,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观之。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幅宋代汴京的社会生活风貌,揽阔这个地区的山川名胜、城郭农村、街道车马、商铺居民等,表现出汴河地区之际,一片繁忙的景象。唐宋时期由于马匹的高贵,非一般人能够负担骑行,相比之下,驴较平贱,且脾性比马温顺,体态比马矮小,便于骑行,故在骑马受限制的情况下,骑驴便迅速拥有大众性、普遍性的特点。战争之际,承载运粮的交通工具十分重要。驴速缓慢,以驴运输粮食,其速度可以与大军保持一致。粮食是人们维持日常活动的基本保证,同样在军事战争中,粮食是士兵们作战的保障。,粮食的供给关系到战争的胜败。驴被当作军事运输工具之一,足以看出驴对于军事战争的重要性。

  二、小说中的人与驴

  1、士人与驴

  唐宋时期,贫困书生入仕为官的理想,大都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的途径来实现。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给予了读书人较为公平的入仕机会,寒门书生便能通过参加

  科举考试步入仕途,让理想照进现实。在唐宋小说中,写到贫困书生与驴的篇目较多,赴京赶考及科举未第的贫寒士属于贫困书生的范畴。人们因贫困而乘驴的现象在当时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在小说中多有反映。如《续玄怪录 杜子春》中的杜子春在家境殷实的时候骑马,在家境败落之后去马从驴,之后甚至无法负担驴而只能徒步而行。

  唐沈既济《传》中的郑六和韦崟因为家境不同而骑乘不同,富有的韦崟骑马,贫困的郑六骑驴。上引材料说明了在唐代社会,骑驴是社会身份地位及经济实力的象征,一般而言,富者骑马、贫者骑驴。驴对于赴京赶考的寒门士子和科举未第的贫困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赴京赶考的贫寒士子不畏路途遥远、坚守内心信念,为了求取功名,满怀期望进京赶考。即使赶考路途遥远而艰险,会因经济因素导致食不果腹,会因环境因素感到孤独惶恐,在这样的情况下,驴的存在具有极强的安全感,具有陪伴作用。

  但由于驴速缓慢、不可抗的自然因素,会使赴考途中困难重重。而对于那些经历了科举考试,却未获得功名的落第书生而言,驴的存在仍具有重要意义。骑驴一方面体现出他们贫穷的困境,另一方面又能促进落第士子的情感表达。科举落第之士,内心必然忧伤凄凉,乘驴更加突出其郁闷的心态。尤其将屡试不第的书生与“蹇驴”残弱的形象相结合,更能突显出书生不能如意的生活状态及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小说中的驴还具有重要的叙事意义,不仅能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还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落魄官员与驴

  唐宋社会,驴被广泛地饲养与使用,唐宋政府对驴的管理与使用比较严格。唐宋时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与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官员与驴的关系,最初受制于国家政策,由官位的高低决定官员骑马或骑驴。据前引《唐律疏议》记载,官员的官职越高,分配到马的数量越多,官职低者,分配到马的数量越少,有些官职低微的官员达不到配马标准,便只能骑驴。对于官员来说,为官之路并非总是坦途,官员的升迁与贬谪是官场中常见之事。

  落魄的官员与驴的结缘,一方面是由于贫困所致,因为贫困而只能选择骑驴。另一方面取决于官员的内心选择,对于曾经落魄的官员而言,“蹇驴”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如同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起伏不平的仕途,骑乘蹇驴,能够体现出他们身上具有一种坚韧的品质,即使生活窘困,仕途不顺,但他们依然坚守内心的那一方净土。

  三、人与驴

  1、赴远骑行的妇女与驴

  一是从现实因素来考虑,寻夫路途遥远,需要借助出行工具,对于生活贫困的妇女和孩童来说,他们只能负担价格较为低廉的驴。二是从身体状况方面来说,妇女和孩童都属于弱势群体,千里之行,路途遥远,驴的身形较小,速度较慢,安全系数高。三是从心理方面来说,行旅途中,,环境恶劣,会发生许多之事,驴可以陪伴妇女和幼子,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赴远骑行的妇女多是以寻亲为目的,千里之行,选择骑驴有必然的因素。一方面,赴远骑行的妇女都有具有贫困的特征,驴价低廉,能够赴任远行,属于经济实用型的交通工具。另一方面,驴身形矮小,脾气较为温顺,便于女子的骑乘,安全系数较高,且驴行速缓慢,适合女子、孩童的长距离出行。

  2、农民与驴

  农民群体历来是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群体,在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是古代社会小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地全凭人力和畜力。牛、马、驴等牲畜可用于耕作,是重要的畜力工具。除此之外,驴在农村还可用于乘骑赶集,适于山区驮运及家庭役用。由此可知,驴与农民的关系主要有二,一是用于农事生产,二是帮助农民驮物。驴在唐代社会的作用十分显著,尤其在战争时期,驴不仅被运用于军事运输上,还能够代替牛马进行农田耕耘,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管理驴的相关机构和政策,可知唐宋时期的驴具有重要的社会功用,相应地,唐宋政府高度重视驴业的发展。作为运输工具,驴主要被运用于军事运输、商业贩运及民众日常生活运输中。因国家政府对于战马的需求日益增大,社会生活中马的数量递减,驴成为马的替代者,在运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工具,驴的功用主要体现于驴鞠这一娱乐活动中,驴鞠作为唐宋时期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休闲娱乐运动,对丰富唐宋时期的休闲娱乐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