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寒门出不了头?寒门难出贵
为什么说魏晋寒门出不了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风趣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魏晋南北朝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给大家一个参考。
咱们来说说那时候的寒门混的多凄惨,那些个护犊子不看治国能力的中正官就能坑死一大批。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看家世,行状,然后定品。说白了就是朝上有人我爹我二叔,我亲戚就中,然后行为不是很“浪”的就行本来评价品信的就是那么几句话算是敷衍了事,只要你平行端正不搞小偷小摸,也不犯什么大案,家里有大树,嘿嘿官位稳得很,而且会越来越大。
寒门的憋屈就在于这个定品,这个就要好好来说说了,这个有个公式“家世+行状=品级”本来九品中正制是个很好得选官政策,人的私心一旦多了起来,就变得不可控制,慢慢得变得当官,儿子也是个小“翰林”。特别时在,当官完全看地位,就算你是你们郡中正官给的评语最高的,也只能分个下品官,出生豪门的平行不咋地也能比你起点高,而且背靠大树,你永远比不过他。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嘛当官就意味着升迁,所以每三年一次的官位调整,对那些“小青年”干的好的“清官”就往上升,不好的“浊官”就往下调或者不不变,雪藏了。寒门弟子又一次憋屈,不管在岗位搞得再好也只能变成浊官,那些所谓清官就是当地的风评很好的,还是那句老话背靠大树好乘凉。要是中正官有点“懂人情”。那还好说,要是他“秉公执法”只看重世族那就真完了。毕竟中正官后面直属老大,就算受评者有所不满也不能公开言论。就让大把大把的寒门弟子有怨念都敢怒不敢言。
本来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并重。也是用来对付武将那一辈的,本来很好的制度让寒门能有奇才治国,慢慢的就变味儿了,也是后面沿用的时候没有进行改革,然后人的私欲作祟导致寒门士子难以从政,也越来越憋屈。
也不是全是世族和公正官的错。毕竟别人是世族,有的是藏书,就是文化底蕴就是寒门远远比不上的,你看那些大儒之类的在文学治国功底上,就不是寒门弟子能比拟的。大部分世族弟子并不是很务实,在晋朝王凝之,当了个不大不小的官,一心在书法上也是典型的站着茅坑不拉屎类型。、
九品中正制,只是一个对抗大型家族势力的方法,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人武器,咱看出了其弊端,并用考试的方法来解决,可谓是功德圆满。也有后人的修正慢慢的开始有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