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满人入关后,汉人的发型有何变化?
都说,发型的变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特征。下面风趣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华文化的魅力在于其的璀璨,很多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痴迷至今,正是因为其5000年的浓厚底蕴下的历史,在各朝各代的更替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一种文化的变迁。
就拿发式来说,秦朝的代表结鬟式、汉朝的代表长冠式、唐朝的代表飞天鬓、宋朝的代表女真式等等,这些发式无一不体现着独特的朝代美学,也是当时流行文化最显著的体现。
但不是所有朝代的发式都能被后人所接受,例如在影视作品中满清男人所呈现的“阴阳头”,总给人一种非常怪异的体验,很多人不明白泱泱大清为何要这样规定发式,这不是丢国家的脸吗?
其实不然,很多人都被电视给骗了,历史上虽然满清续鞭的文化真实存在,但男人的发型却不是影视作品中那样浓厚,他们真实的发型是这样的。
满人入关,汉人剪辫
其实在满人入关以前,生活在的汉人是没有剪阴阳头这一说的,因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个观念深入人心,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轻易去剪掉自己的头发。
不过后来入关掌控中原后,或许是为了将满汉文化彻底分开,掌权者要求社会上男性必须要剪代表清廷文化的“阴阳头”,简单来说,就是把男性前额的头发剪光,后续发成辫。
这倒不是说满人刻意去难为汉人,让他们剪有损形象的发式,而是满人入关之前本就在山海关外以狩猎为生,如果他们留有像汉人一样飘逸的长发,那在马上狩猎时也不方便,关键草原风大,汉人的发式并不适合。
所以他们需要留个容易打理且不会被风吹乱的发型,这就是“阴阳头”的由来。但“阴阳头”这个说法是后来人强行加上去的,这名字确实有些难听,满人当时叫自己的发式为“金钱鼠尾辫”。
后来满人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曾要求所有民族都必须接受满人的文化,这其中续辫是头号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汉人们更能接受,满清政府还对“金钱鼠尾辫”做了部分改动。
汉人们要把四周的头发剃光,前额一点发向后梳成辫子。这辫子也有一定的讲究,其粗细程度必须要和铜钱的方孔中心一样,得能穿过去,否则就是不达标,这种情况要么重新修理,要么就是被拉出去砍头。
“金钱鼠尾辫”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画面在一个光头头顶上插一根柳枝,然后柳枝自然下垂到脑后,这大概就是满清人入关时要求对汉人的发式要求。
可以明确的说,这种发式没有任何美观性可言,除了洗头方便一些外在关内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所以说在在续鞭文化推行之初曾遭到汉人的极力反对,模样太丑是一方面,不少汉人指出这种强权是在掠夺他们的文化信仰,所以很多人以死抗争,坚决不肯剪这版改良后的“金钱鼠尾辫”。
但清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不剪头发就杀,从入关到称帝,这期间不知道杀了多少人,硬骨头都给杀完了,辫子改革也就推行成功了。
可能是认为现有的统治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到了中期以后,清政府开始对民间放松管辖力度,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都可以在“鼠尾辫”的基础上增添一些社会性元素。
当时的汉人认为“鼠尾辫”的辫尾实在太细,这样轻飘飘的感觉还不如直接把头发剃光算了,于是就有人开始在辩尾增加厚度,“鼠尾辫”也就变成了“猪尾辫”,再到后来不止是民间,朝堂之上也开始续“猪尾辫”。
这是清中期进行的第二次改革,不过这仍然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鞭子模样。
到了清代后期,满汉文化开始由最初的冲突渐渐走向融合,二者基本已经实现文化间的壁垒跨越。
民间在“猪尾辫”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汉文化元素,将发量提升一个等级,“猪尾”变“牛尾”,辫子厚度也由此前的铜钱方孔大小变为整个铜钱大小,这也就是后世诸多影视作品中拍摄的画面,真正完成了“阴阳头”的转变,一直直到时期剪辫政策的实行。
达到统治效果
可能有人会说,满人入关后根本无需再过往年那种狩猎的生活,为何不能采取汉文化的续辫制度呢?
原因我们上文也曾说过,满清入主中原后遭到了汉人的极力反对,续辫制度就像是满清政府统治的缩影,如果他们在这上面朝汉人妥协了,那满人的统治权威就会被严重挑战,到时候大清国本不稳,这个代价清承受不起。
不管当时的鞭子有多丑,他们要求汉人必须要统一标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任何制度在封建统治背景下都会被放大影响,满人希望通过改变汉人的习俗,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有趣的是,在296年的发展历史中,满人没能将汉人满化,到头来反倒是汉人毫不费力地用文学经典汉化了满人。
就像发辫从最早的“鼠尾辫”到清中期“猪尾辫”再到清后期“牛尾辫”,这是满人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也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一次次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