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队为何一直能以少胜多?唐军的战斗力有
的军队在皇权统治及国家军事力量中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下面风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武德四年,虎牢关大战,率领三千五百铁骑击败十五万大军,俘虏。贞观四年,率领三千精锐,直扑王廷,丢盔弃甲。贞观十二年,牛进达率一股先头部队,便将二十万大军打退。贞观十三年,李世勣率六千大破薛延陀二十万大军于诺真水。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自指挥三万唐军对阵十五万高丽军,取得驻跸山大捷……
《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想要以少胜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大唐军队在以少对多时,总能表现出不畏强敌的勇气与强悍的战斗力,并且屡屡得胜,是何原因呢?
大多数情况下,战争的胜利,并不单靠将军的谋划与士兵的舍生忘死,往往与国家政策、社会风气等很多方面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具体分析
一、政策保障
随着使用便捷、价格低廉的铁犁等生产工具的普及,唐朝农民小家庭就能做到深耕易耨,门阀大家失去耕种优势,农民们不再依附于门阀,的推广很受普通农民的欢迎。政府直接控制的农户比例大大超过以前各朝代,这样就保障了优质兵员的供应。
在此情况下,政府将继续完善。在全国成立六百多个折冲府,规定只有上等与中等富裕家庭的子弟才能自愿当兵,并给予免除赋税徭役的政策,但打仗所有的武器、铠甲、马匹都得自备。
为了鼓励士兵立功,政府还配合勋田制,依战功可分为从武骑尉到上柱国十二个勋爵,赏赐六十亩到三十顷不等的勋田。这样使中等农民可变为富裕农民,富裕农民可能成为庶族地主,有了这样的上升通道,战争不再只是朝廷的事情,变得与每个士兵息息相关。
使大唐军队面对战争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在李世民亲征高丽时,竟有许多没有选为府兵的农家子弟,自愿跟随大军出征立功。所以,战争胜负除了李世民的野心与将帅们高超的指挥水平外,农民的积极支持是关键因素。
二、尚武精神
唐朝人尚武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统治阶级出自关陇军事集团,前身都是代北武人,他们一直胡汉杂居,政权与威望都是靠战功得来,所以普遍尚武。李世民当后,经常带领侍卫在显德殿前训练骑射与武艺,获胜者得奖。
其二,当时社会注重豪侠尚武之风,起兵之初就命“于河东潜结英俊”,命李世民“与晋阳密招豪友”,李渊的女婿柴超“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曾经有诗“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可见当时社会游侠好武风气的盛行。游侠伸张正义、慷慨豪迈的尚武风气使唐朝社会偏重武功,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大唐军人血脉喷张,斗志高昂。
三、装备精良
前文说过,大唐军人的武器、铠甲、马匹都是自备,这些装备关乎军人的生命,更关乎他们能否立下战功,成为地主阶层,所以他们非常在意自己的装备。
据《》记载,大唐每个士兵都有一张弓与三十支箭、横刀一把、长枪或者、长戟等武器,铠甲一副,骑兵还专门有护腿、膝盖及马匹的铁甲。
单兵装备如此丰富,在当时世界,恐怕只有大唐军队能够装备得起。而且,每名士兵远、中、近三种武器配置齐全,李世勣指挥六千唐军在诺真水大战薛延陀时,因战术需要,他命令三千骑兵下马,用长枪与横刀近身肉搏,战胜了二十万骑兵,其装备之精良,单兵素质之强,可见一斑。
,大唐士兵一次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并不是偶然,大唐施行了有力的政策,在人民热情高涨的前提下,凭借高昂的斗志与精良的装备,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造就了大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