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守宫砂”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古代“守宫砂”在的作用是“检验女子的忠贞”。在女子的手上点上守宫砂,按照古人的逻辑,如果女子没有与男子发生亲密接触,守宫砂就不会褪去。下面风趣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至于守宫砂是否能够检验女子贞洁?这背后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证实它切实可行。相反,历史上曾经有故事表明,用守宫砂检验女子忠贞不太准。
据记载,宋朝林宓仕途离家,便在妻妾手上点了守宫砂,结果他一位年纪较小的小妾手上的守宫砂消失了,他便曾逼死了这位小妾。事实上,林宓的小妾只是对“守宫砂”不太上心,并未做什么出格的事情。
那么守宫砂到底有没有检验女子贞洁的“作用”?颜小二这里只能说,知道了守宫砂是如何做成的,我们大抵便能理解,它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神奇。
关于“守宫”,《尔雅》中写道
“蝾螈,蜥蜴。蜥蜴,蝘蜒。蝘蜒,守宫也。”
也就是说,“守宫”是一种动物,是类似壁虎之类的动物。这些动物常常会出现在墙壁上,尤其是深宫大院。深宫大院墙壁高,蚊子什么的多,这种地方对于壁虎来说,食物也多,于是大型建筑里面壁虎一类的爬行动物就比较多。
古人取名字还比较形象的,因为壁虎们经常出现在墙壁上,深宫大院的墙壁蚊虫多,壁虎便多。
于是在古代,类似壁虎一类经常出现在墙壁的爬行动物,就被称为“守宫”。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壁虎是被人们看作安守宫室的瑞兽,有吉利的象征意义。
从上面的议论我们可以知道,守宫砂名字中的“守宫”,其实和女子贞洁关系并不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守宫砂却被古人用来检验女子的“贞操”,而且守宫砂的制作方法,还确实与“守宫”,也就是与壁虎有关。
颜小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关于守宫砂的制作方法,主流说法有两种。第一种是这么说的的《博物志》中记载,用朱砂喂养壁虎一段时间后,壁虎就会变成赤色。当壁虎吃掉7斤朱砂后,就可以将其捣碎,做成“守宫砂”。
据说将这种守宫砂点在未出阁的女子身上,如果没有与男子接触,红色便不会褪去。
还有一种说法,说守宫砂的原料来自我国一种雌性变色龙,这种变色龙在古代被称为“朱宫”。古人会在这种变色龙的繁殖期将其捉来捣碎,然后与朱砂混合,点在少女的手臂上,以此来标记女子贞操。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也是有记录的,如梁朝的名医陶宏景说
守宫喜缘篱壁间,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名守宫。
不论守宫砂的原料到底是壁虎,还是变色龙,至少从上面的制作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用守宫砂检验女子贞操的准确度还是有待商榷的。
就第一种法子来说,我们难以找到守宫砂可以用来检验女子贞操的依据。
第二种法子理一理,勉强说得通。毕竟第二种法子做出来的守宫砂,原料是繁殖期的雌性变色龙。要知道,动物到了繁殖期,尤其是变色龙,确实在颜色上会有改变,鲜艳的颜色容易吸引异性,身体里面也会相应充满雌性激素。
当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中和后,代表繁殖期的颜色会褪去。也就是说,点了充满雌性激素的守宫砂女子若是与男子接触,手上的守宫砂就会褪去。这么一说,也勉勉强强说得过去。
市面上还没有明确说法说这种法子检验女子贞操可行,所以用发情期的雌性变色龙做守宫砂是否可以检验女子贞操,依旧是一件有待商榷的事情。
“守宫砂”的出现,其背后也表现了古人对“子嗣血统的纯粹性”,以及对女子“忠贞度”的要求。
古代素来重视血缘亲疏,这可能也与儒家自古以来宣扬“爱有等差”有关。儒家的用意大抵是想借此表达人对自己亲近之人“更深的敬爱”,比如对父母的“敬爱”程度肯定比对自己“朋友”的“敬爱”程度要高上许多。
这在理念上无疑是好的。毕竟在古代那个封建社会中,完善且健康的尊卑有序,利于家族发展,也利古家发展。这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也是一样。
,当好观念落地,碰上“利益冲突”的时候,有意无意之下,好观念的灵活性就被剔除,因“过去的好观念”获得利益的人,便利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继续“获利”,于是无视社会的变革,将一些本该随着社会变革而相应改良的条例“教条化”。这种时候,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东西”就出现了,比如说“守宫砂”。
还是那句话,文化背后的人心,才是僵化固守是之愚昧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