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的真正实力如何?和演义中完全不同
所谓“蜀中无大将,作先锋”,也因为这句话,为廖化打上了武艺一般、能力不足的标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风趣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关于廖化的人物记载,正史和演义完全是两种版本,在正史中,廖化本是帐下的主簿,荆州失陷后,廖化投降东吴,后思念故主,用诈死的方法,趁东吴不注意带着老母逃出。
前往益州投奔,半道上在夷陵遇上攻打东吴的刘备,留在蜀汉军中效力,所以实际上,廖化能够回归蜀汉,与个人勇武没多大关系,主要是跟脑子有点关系。
演义中的廖化突围的方向,并不是围堵的主要路线
再看演义中的廖化,变成了襄樊之战中,关羽率领的荆州军先锋,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军败退,整个荆州唯有麦城这座小城还是蜀汉的控制中,关羽退到麦城后,廖化自告奋勇突围去搬救兵。
关羽败走麦城后,身边仅剩下300人,吕蒙知道关羽兵少,关羽必然不会走大路,一定会从小路突围,命令率兵五千,埋伏在麦城以北的二十里处,令率精兵五百,在临沮的偏僻小道上埋伏。
从吕蒙的布置上来了,对付关羽的兵力主要布置在从麦城通往益州的道路上,也就是麦城西北方向的道路上,以临沮为中心,设置埋伏圈。
而廖化突围的方向是上庸、房陵方向的刘封、孟达,而且廖化突围的时候,吴军刚刚围困麦城,并未在外围设置埋伏,廖化获得关平的护送,击退突围往上庸求救。
说廖化武艺稀松平常,完全就有点不负责任了,廖化能够成为关羽帐下的先锋官,与关平一起共进退,可见其武艺不凡,虽然比不上一流的将领,但也绝不是一般将领可以比拟的。
真实的廖化,一个能文能武的世家子弟
与演义中的草莽英雄不同,《》中的廖化是标准的世家子弟,荆州襄阳人士,本名淳,字元俭,家族世代为沔南“冠族”。
关羽失荆州之前,廖化担任的是关羽帐下的主簿,属于文职官吏,中,逃离东吴,西归的廖化在秭归与刘备相遇,廖化被任命为宜都郡太守,跟随刘备进兵猇亭,汉军在夷陵战败后,廖化随败军退回蜀地。
刘备去世后,继位,廖化出任丞相参军,是的军事参谋,后来的丞相参军是,廖化应该是蒋琬的前任,此后廖化又相继担任广武都督、阴平太守。
不久之后,诸葛亮推举蒋琬为茂才,蒋琬推辞不受,坚持要将资格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和廖化,截止诸葛亮主政开始,廖化都注意的从事政务工作,在军事上还没有转型成为将领。
按说廖化出任阴平太守期间,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他都有参与的,诸葛亮的数次北伐中,关于廖化的记载基本没有,廖化在这一期间,并没有在军前为将的可能,只是从事后方的粮草供应等后勤工作罢了。
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主政,廖化有了率军出战的机会,公元238年,廖化率军攻打守善羌侯宕蕈驻守的营寨,郭淮派遣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廖化抓住魏军兵力分散的弱点,集中兵力击败游奕,王赟在乱军中中箭而死。
这次用兵行动,是廖化从一个文职官员向将领转变的起点,此后廖化多次跟随与曹魏作战,公元248年与姜维一起抵抗郭淮,迎接凉州叛魏来投的胡王治无戴等部落,次年随姜维一起进攻雍州,被邓艾击退。
公元259年,廖化被刘禅任命为右车骑将军,授予符节,兼领并州刺史,封爵中乡侯,此时廖化与左车骑将军张翼的地位相当,当时人称“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由此可见当时廖化在蜀汉内部已经身居高位。
廖化升职缓慢,可能与其对北伐的立场有关系
刘备去世前后,廖化的职位起点是比较高的,先是丞相参军,后又出任广武都督、阴平太守,之后,蒋琬等人的地位先后蹿升,而廖化却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
是廖化的才能不足吗,肯定不是,廖化能与王平、张翼齐名,绝不是平庸之辈,他之所以声明不显,晋升较慢,可能是他并不受诸葛亮的重视,迅速被蒋琬等后进之辈超越,整个蜀汉中后期,正在掌握军政大权的,大部分都是蒋琬、姜维这样的,被诸葛亮重点栽培的大臣。
而且在对待北伐的态度上,廖化其实与费祎、张翼的立场相似,认为不应该考虑实力,不应一味的对外虚耗,姜维率军出狄道时,廖化评价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认为姜维用兵不知收敛,必然招致祸患。
其实,汉魏三国时期,官职中有大将军、将军的,并一定就是武将,从以后大将军总领朝政开始,很多时候大将军就是权臣的代指,总领军政大权,而不单单是武将专属的职位。
比如西汉昭帝、宣帝时期的大将军,其实是秘书出身的文职,并没有领兵打仗的经历,出任大将军不过是权臣的代称罢了。
比如曹魏的镇军大将军,是标准的处理政务的文官,加大将军职衔,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而且及以前的文武官员,大都是下马能安民,上马能治军的,分界线没有那么明确。
换个角度,把廖化当成一个文官来看待,他又能处理文吏工作,又能领兵打仗,是不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