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不就地养老而要还乡呢

历史趣闻 2023-04-20 13:25www.dkct.cn历史人物

  古时候的官员为什么退休后,要告老还乡,而不就地养老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风趣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其实古代和现代都退休制度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官员对于退休年龄并没有限制,只要干得动,都可以继续,如果不想继续做官,告诉,如果皇帝同意了,就可以直接退休。有的时候在皇帝面前失宠,再也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也会选择退休。

  ,在古代退休的正确叫法是“致仕”,意思就是把官职归还给君主。每个朝代官员退休的年龄有所不同,但一般规定是在70岁退休,而古代人的寿命普遍比较短,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大多数人一辈工作在岗位上,直至去世。也有客观因素导致的退休,比如说个人遗愿,无心官场或者身体状况欠佳等,会提前回乡养老。

  那么古代官员退休后,有没有养老金等优待呢?答案是肯定的,历朝历代对待退休官员待遇问题都十分重视,“老有所养”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通常三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仍旧有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利,一些重大的祭祀、宴会等也会受到和之前相同的待遇。

  至于养老金,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规定,例如时,之前工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他们退休后每月可以继续领之前三分之一的养老抚慰金。时,五品以上的退休官员可以拿到之前一半的工资,而朝中重要的功臣则可以享受和在职期间一样的工资,对于六品以下的官员虽没有养老金,可以得到优渥的土地,放到现在地可比工资之前多了。

  时期,退休官员的待遇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享受带职退休的权利,退休后还能晋升一级,参与到国家大事中,唯一和在职官员不同的是,手中不会再握有实权。明清时对于退休官员的待遇差不多,起初还享受原来的工资待遇,但后来这一制度被取消,官员退休后不在享有退休金,但每月会给一定量的粮食,至少吃不用愁。

  那么这些退休官员为什么不选择在条件更好的京城安享晚年呢?结合古时候的社会制度和现象,原因非常容易理解。古代人都崇尚落叶归根的思想,认为人老了都是应该回到自己的老家的。就算是锦衣玉食,也抵不上故乡的半抔黄土。而做官的人也有很多是在异乡任职的,难免会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古时候家族意识毕竟强烈,每个人一出生就会被写入族谱,死后也要进祖坟,这样他的人生才是有始有终的,所以为了老了之后方便办后事,大多数人会选择回到家乡。,当官数十载,告老还乡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退休官员倘若继续待在京城,如果不是在朝中有权有势,之前的同僚们在态度上会有一定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走茶凉”,前后对比,难免心理上不会产生落差。加之,一个职位的空缺,意味着会有“新人”走马上任,这个新人很可能是你之前在官场上的死对头或者下属,这个时候大家碰面,面子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尴尬和感慨,还不如直接回老家,眼不见心不烦,反倒落个清净。

  第三点,回乡地位高。古时候乡村众多,而一个官府官员要管理数量庞大的村庄,肯定做不到面面俱到,有些村庄距离官府太远,一旦村民之间出现什么矛盾,最快速的解决办法还是找村里有威望、有地位的人,这样的人一般是村里落榜的,家族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就是退休反乡的官员,其中退休回来的官员在村民看来,他们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威望、可信度是最高的,也最受人尊敬,能够满足个人的虚荣心,避免退休后的心理落差。

  还有点最为现实,京城耕地少,土地价格贵,出得起买地皮盖房子的钱,可是也出不起买耕地的钱,对于古人来说这是一件极为没有安全感的事情。所以回乡购置田地房产自然是第一选择,一切收拾妥当,退休后回家也就顺利自然了。

  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明哲保身。毕竟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是难以揣摩的,兴许今日重用你,明日觉得你对他有威胁,就将你满门抄斩。再加上做官的时候难免会得罪人,也就难免会有人伺机报复。所以明哲保身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而现在,年轻人选择留在大城市打拼,主要还是看重大城市的资源,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资源都远远好于小城市,有利就有弊,在大城市打拼也就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和竞争。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要面对各自的生活难题,我们只需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即可。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