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的宦官?为什么说他们是皇权的牺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风趣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宦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害百也。
这是《》对于明代宦官的评价。
,相比于汉、唐的宦官前辈们,明代宦官“去汉、唐远哉”之名,就有些名不符实了,不仅的之乱、的不见于明代,就连权倾一时的、、被处置时也翻不起什么浪花,甚至于之乱,居然是被临时借住在朝房的武将孙镗率领临时召集起来的数百名士卒给平定的。
俗话说“‘盛名’之下无虚士”,那么,被明史评价为“祸败远去汉、唐”的明代宦官为何比起汉、唐的前辈们会显得如此不堪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说起。
明太祖建国后,鉴于历朝历代屡次出现宦官擅权干政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并且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刻到铁牌上、立于大内。
这种情况下,明代宦官实际上就是皇家的仆役。
登基后,宦官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制衡武将勋贵势力。
永乐三年,奉命率领水师下西洋。永乐八年,宦官王安奉命赴都督谭青营内监军,宦官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马骐奉命镇守交趾。
以此为标志,宦官获得了“专征、监军、分镇诸大权”,拥有了进入明代权力角斗场的资格。
登基后,由于大明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收缩,武将勋贵的权势开始不断减弱、文官集团的权势开始不断扩张,明代宦官的使命发生了变化——制衡日后全面崛起的文官集团。
为了给宦官积攒足以制衡远比武将勋贵势力难缠的文官集团的权势,也为了防止宦官势大难制,明宣宗先是令内阁陈山在新设立的内书堂中教宦官读书识字,然后又将批红和掌印之权交于宦官代管。
可以说,明代宦官对明宣宗是又爱又恨的,爱他是因为批红和掌印之权能让宦官正式进入明代权力角斗场参与博弈,恨他是因为“代管”两字令宦官成为了皇帝的提线木偶,只能在皇帝的操控下参与博弈,一旦博弈失败,明代宦官势必要成为皇权的牺牲品。
所以,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宦官虽然权倾一时,但也改变不了皇帝的提线木偶和皇权的牺牲品的命运,被皇帝处置时根本就不可能翻起浪花,至于明代版的、甘露之变,就别做梦了,趁早洗洗睡吧。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不同意见出现要不是、杨一清、三人提前密谋除掉了刘瑾,刘瑾意图弑君谋反肯定会给大明带来巨大的动荡。
下面,我们就结合刘瑾意图弑君谋反的详细经过,来看看刘瑾是否摆脱了皇帝的提线木偶、皇权的牺牲品的命运。
正德五年四月,平定安化王之乱后凯旋的宦官张永在觐见时,将杨一清交给他的写有刘瑾勾结安化王等十七条大罪的奏疏呈给了明武宗,这是李东阳、杨一清、张永密谋除掉刘瑾的第一步。
看到奏疏后,明武宗不禁,立即下令查抄刘瑾府邸,结果查抄出了金银数百万两和大量。
明武宗转怒为喜,贪图财宝的刘瑾怎么可能干出勾结安化王谋反之事。
见此,李东阳急了,于是,在李东阳的授意下,对刘瑾府邸的第二次查抄又开始了。
这一次,经过认真搜查,终于发现了被刘瑾藏匿的龙袍、玉玺、盔甲、兵器等物品。
明武宗一看,刘瑾还真想谋反,就亲自带人第三次查抄刘瑾府邸,这一次居然发现刘瑾经常随身携带的扇子中暗藏匕首。
经过三次查抄,刘瑾意图弑君谋反的罪证终于被坐实,明武宗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
看起来,刘瑾意图谋反,,刘瑾的动机却令人。
根据查抄到的龙袍、玉玺,刘瑾可能会有当皇帝的想法,可是,宦官当皇帝唐代都没有出现,明代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刘瑾意图弑君谋反的整个过程,就能发现李东阳、杨一清、张永密谋除掉刘瑾在先、刘瑾意图弑君谋反被坐实在后。
这一点其实很关键,因为李东阳等三人密谋除掉刘瑾与刘瑾是否弑君谋反关系不大。
那么,李东阳等三人密谋除掉刘瑾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就在正德五年之前发生的一些大事中。
正德二年三月,明武宗“敕各镇守预刑名政事”。
正德二年十月,明武宗下令“逮各边巡抚都御史及管粮郎中下狱”。
正德三年,明武宗令刘瑾派宦官赴各地考核巡抚。
正德四年,刘瑾向明武宗提议“召回各地巡抚,保留镇守太监”。
正德二年至正德四年发生的这四件大事,其实都跟巡抚有关。
巡抚在明初仅是临时性官职,发展到弘治时期,才变成了手握各地军政实权的正式官职,也就是说,弘治时期之后的巡抚就是明代文官集团掌控朝政、压制武将勋贵势力的根基。
所以,刘瑾在正德四年的提议就是在挖文官集团的根基。
结合正德二年至正德三年的三件大事可知,刘瑾的提议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先有了明武宗朱厚照打好召回巡抚的基础这个因才有了刘瑾提议召回巡抚这个果。
由此可知,刘瑾实际上是在明武宗朱厚照的操控下才提议召回巡抚的,文官集团为防止根基被挖,就由李东阳、杨一清出面联合曾跟刘瑾结怨的张永密谋除掉刘瑾,至于刘瑾的意图弑君谋反,纯属文官集团用刘瑾对明武宗,结果刘瑾在当了明武宗的提线木偶后,悲剧的成了皇权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