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骑兵的兵制是如何演变的?这种军制有什么

历史趣闻 2023-04-20 15:33www.dkct.cn历史人物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风趣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和四年,曾经风光无限的起义军首领率领着一千残兵向兖州逃窜,四年前还在长安登基称帝的黄巢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沦落到这个地步,此时的他也没有心情去想这些,只恨自己没多长几条腿,要不然肯定能把后面的追兵甩掉

  正在追赶黄巢的是一支样子很奇怪的军队,他们都是骑兵,身材高大,全身上下穿着黑衣,为首的是个独眼将军,用别人听不懂的胡语指挥着手下士兵,这只军队追赶黄巢已经一年有余,看样子今天是势在必得了

  终于,黄巢的一个手下忍受不了这样亡命天涯的日子了,在虎狼谷短暂休息的时候,他趁黄巢不注意,砍下了老大的首级,随即向身后的追兵投降,至此,历时八年的宣告结束,那位独眼将军因功被唐王朝封为陇西郡王,他就是唐末军阀,五代王朝的奠基人,他手下那支奇怪的军队被人称为"鸦军",是极其精锐的沙陀骑兵,这些沙陀人没有想到,在以后的数十年里,自己的民族将迎来巅峰,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陀骑兵军制的演变

  沙陀部落在几百年间从游牧部落逐渐发展迁徙,直到五代时到掌握国家政权,政治地位的变化不可谓不大,沙陀骑兵的军制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沙陀部落原本隶属于,公元658年,名将灭西突厥,沙陀部落迁移到现在的新疆北部地区,以后,边军内迁,唐朝对西域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趁机攻击北庭都护府,还强行将沙陀人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每次征战必抽调沙陀人助阵,沙陀不堪受其奴役,在首领朱邪尽忠的带领下回归唐朝,被唐朝守军安置在盐州

  这一时期的沙陀骑兵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军制,部落中的男子各个都是骑术高手,他们平时放牧,战时当兵,兵民合一,部落首领同样是军事长官,所以战力十分强悍

  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例如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基本上都采用的是这种军制,他们而称霸北方草原,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危,甚至能够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这种军制有什么优势呢?

  1.兵马来源充足,游牧民族的总人口虽然无法与中原王朝相比,他们族中的男子天生就是战士,可谓全民皆兵,"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皆签为兵",所以在军事人员的数量上两者的差距就不是很明显了,,游民民族最不缺少的就是牧场和马匹,甚至马匹的质量还要优于南方地区,只要不发生严重的天灾,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兵马供给,这些优势都是中原王朝所不具备的

  2.军事动员能力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如果遇到战事,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集中在一起,完成军事动员,而且由于实行军政合一的体制,部族首领和族人之间的默契程度很容易转换成战场上的执行能力,再加上骑兵天然就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使得游牧民族骑兵在对阵步兵时常常能够占据上风

  3.战争成本低,中原王朝要想训练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需要采购和培育优质马匹,长期训练骑术,将农民转化成合格的骑兵,战时还要具备超强的后勤保障能力,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长期的储备和积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这些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基本都不是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解决,这也是游牧民族南下侵袭的次数远多于中原王朝北伐的原因之一

  第二阶段-割据军阀沙陀人被唐朝接纳后,一直生活在河东、代北地区,部落得以慢慢发展壮大,成为唐廷不可忽视的力量,唐朝中后期,战乱纷起,唐朝中央政府多次征召沙陀骑兵参战,特别是黄巢起义后,沙陀人更是成为唐廷的主要依靠对象之一,为平定起义立下了,沙陀人立下的功劳越大,封赏越多,其势力也随之大涨,在首领李克用的带领下,最终成为唐朝末年唯一一个能与比肩的割据势力

  这个时期的沙陀人从游牧转为定居,其军制也不再是亦兵亦民、兵民合一了,反而逐渐走上了的道路,沙陀士兵也转变为职业军人,不像第一阶段那样还要从事放牧之事了,沙陀人定居的河东、代北地区,民风彪悍,正好位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处,"河东山川险固,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后唐起于太原,马牧则多在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晚唐战争次数的增加,汉化越来越深的沙陀部落仅靠本族人口已经无法满足战争需要了,于是他们采取了中原王朝的募兵制,大量吸收河东、代北地区的汉人入伍参军,给沙陀骑兵注入新鲜血液,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沙陀军队和当时的其他藩镇军队一样,分为牙军和常备军,牙军是晚唐节度使们的标配,也就是节度使的私兵,沙陀牙军全部由精锐的沙陀骑兵组成,前文提到的"鸦军"就是其中的一种,李克用的"义儿军"、的"帐前银枪都"、的"横冲都"等军队,性质上也都属于牙军

  沙陀人想要争霸天下,仅靠沙陀骑兵是不够的,还需要组建人数更多的正规军,正规军由汉人和少量沙陀人组成,大多为步兵,是李克用父子争夺天下的主力,李嗣源曾说"太祖在太原,骑军不过七千,先皇自始至终,马才及万",说明沙陀军队在李克用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步多骑少的局面了

  第三阶段-中央后唐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沙陀人一下子从割据军阀变成了中原地区的主人,沙陀军队的军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将自己和各大节度使手下的精锐骑兵集中在一起,组建了中央禁军,由李存审任"蕃汉马步军总管",执掌禁军,明宗李嗣源继位后,创立了侍卫亲军,侍卫亲军分为马军和步军,分别号称"捧圣军"和"严卫军",并废除了"蕃汉马步军总管"一职,另设"判六军诸卫士"、"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等职,分化了禁军统帅的军权,

  后唐灭亡后,继承后唐衣钵的、后汉、三个王朝基本沿袭了后唐的禁军制度,维持着以沙陀人为主体的局面,与一般印象不同,后晋和后汉的开国和,并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石敬瑭,"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与沙陀军都督硃耶氏自灵武入附",刘知远,"其先本沙陀部人也",所以他们建立的禁军以沙陀人为主就不奇怪了

  后周建立后情况略有改变,开国皇帝,史载"庄宗平梁,继韬伏诛,麾下牙兵配从马直,帝在籍中",说明郭威是李存勖牙军出身,与沙陀军队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他在位时禁军仍沿袭前代军制,不过此时的殿前军地位已经得到提高,几乎可以与侍卫亲军了,世宗登基后,和契丹趁机南下,在关键的中,侍卫亲军竟然临阵脱逃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将右,殿前都指挥使德以禁兵卫跸。帝介马观战。两军交锋,未几,樊爱能、何徽望贼而遁

  幸亏殿前军表现神勇,才得以,战后,侍卫亲军的马、步军指挥使樊爱能和何徽被世宗斩首,从此,殿前军取代了侍卫亲军成为禁军的核心,以沙陀人为军事中坚力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沙陀骑兵的战术运用

  沙陀骑兵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堪称战场上的杀手锏,我们结合历史上的实际战例来看沙陀骑兵是怎么打仗的

  骑射克敌之法骑兵出现后,起初的作用不是在平原上与敌军冲击搏杀,而是利用其弓马娴熟、机动性强的特点来射杀对手

  梁太祖朱温和晋王李存勖为了争夺河北地区,于公元901年发起了柏乡之战,当时两军隔河对峙,面对梁强晋弱的局面,李存勖主张速战速决,他的手下大将却建议在梁军气衰后再进行决战,两人一番争执之后,李存勖最终采纳了周德威的意见

  柏乡比不储刍,梁兵刈刍自给,晋人日以游军抄之,梁兵不出。周德威使胡骑环营驰射而诟之,梁兵疑有伏,愈不敢出,锉屋茅坐席以饲马,马多死

  周德威在梁军营寨外围以沙陀骑兵射杀对手,使其不敢出战,还切断了梁军粮道,极大打击了梁军的士气,梁军坐困愁城,只求速战,后来周德威以三千骑兵前去诱敌,梁军果然上当,全力出击,被晋军引往预设地点,遭到伏兵夹击而大败,柏乡之战后,梁军的精锐龙骧军和神捷军损失殆尽,梁晋之间的形势彻底逆转

  冲锋陷阵之法中国在时就出现了布马镫,马镫被大规模应用在骑兵上还是在时期,骑士有了马镫,在马上就有了着力点,可以更好的实现人马结合,最重要的是解放了双手,可以让骑士持有非箭弩类的武器,便于在马上实现劈、砍等搏杀动作,再加上骑兵本来就具有的强冲击力,使得骑兵具有了冲锋和突破敌阵的作用

  胡柳之战坡时,周德威战死,晋军士气大沮,连集合都拖拖拉拉的,军容不整,这时对面四五万梁军登上无石山,晋军一看,更是毫无斗志,请求主将早点归营,李嗣昭说

  贼无营垒,去临濮地远,日已晡晚,皆有归心,但以精骑逗挠,无令返旆,晡后追击,破之必矣…因纵军击之,俘斩三万级,由是庄宗之军复振

  沙陀骑兵不对付梁军的杀手锏,即便与契丹人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

  天佑十九年,李存勖讨伐契丹,他一向轻敌冒进,不久就被契丹大军围困

  契丹三十万奄至,嗣昭从庄宗击之,敌骑围之数十重,良久不解。嗣昭号泣赴之,引三百骑横击重围,驰突出没者数十合,契丹退,翼庄宗而还

  李嗣昭以三百沙陀骑兵就能贯穿契丹军阵,可见这一时期的沙陀骑兵在面对契丹人的时候还具有优势,慑于沙陀骑兵的强大战力,此战过后,契丹再也没有主动向后唐王朝发起攻击

  袭扰阻敌之法沙陀骑兵在大规模集中的时候能够冲锋陷阵,在小股部队的运用上,沙陀骑兵也有独到之处

  乾化元年,李存勖攻打幽州,幽州守将刘守光向朱温求救,后梁立即分兵北进,这时的晋军主力都在参与围攻幽州,只有率领三千骑兵驻守赵州,朱温攻陷枣强后又向进兵,急忙令史建瑭率八百骑兵扼守下博桥

  史建瑭把手下骑兵分成五队,他们通过乔装、放火、打完就跑的方式袭扰敌人,还放出谣言说晋王的大军马上就要到了,梁军被这只小分队搅弄的毫无斗志,朱温不明虚实只得拔营而去,的晋军趁乱出击,五万梁军丢盔弃甲,尸横遍地,朱温经过此战后病势加重,脾气越来越暴躁,回到开封后不久就被其子所杀,而李存勖夺取幽州,占据河北大部分地区,为日后灭梁打下了基础

  长途奔袭之法朱温去世后,后梁内乱,实力大减,李存勖登基称帝,建立后唐,龙德三年,后梁,兵分四路攻唐,一度攻入山西腹地,在此危急时刻,后梁将领康延孝投降,李存勖得以知悉后梁军力和开封府守卫情况,李存勖听从谋臣郭崇韬的建议,准备奇袭开封,实施斩首行动

  十月初二,李存勖率五千骑兵和三万余步兵出发,一天后渡过黄河后抵达郓州,初四击败回援的章部,李存勖舍弃步兵,令骑兵丢掉辎重轻装前进,经过三天急行军,初七攻下曹州,然后接着向开封急进,于初九抵达开封城下,梁末帝大势已去,自杀身死,历时十余年的梁唐(晋)之争在短短八天的战斗中落下帷幕,沙陀人正式成为中原大地的主人

  这种战法对骑兵的要求极高,既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又要在长途跋涉后保持战力,所以历史上采用此法的先例极少,此战凸显了沙陀骑兵惊人的忍耐力和执行力,通过长途奔袭之法直插敌人心脏,给予对方致命一击,一战灭一国,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恐怕独此一家

  沙陀骑兵衰落的原因

  沙陀骑兵,为沙陀三代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可是自开始,沙陀骑兵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上,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兵马来源越来越匮乏前文说过,沙陀部落为了争霸天下,不断招纳汉人进入沙陀军队,这样就使沙陀族人在军队数量的占比一直下降,据《》记载,沙陀部落刚从西域踏上归唐之路时尚有3万人,到了盐州就剩下1万多人了,虽然后世史料没有记载沙陀族还剩下多少人,在那个乱世的大背景下,相信沙陀人口不会有什么爆发式的增长,再加上建立中原政权后沙陀族越来越远离草原,必然导致优秀骑士的来源骤减,这些都使得沙陀骑兵的兵员补充越来越困难

  就是马匹的问题,后晋石敬瑭为了一己私欲,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王朝失去了一个战马培育基地,后晋王朝缺少战马,曾经"发使于诸道州府,括取公私之马",可见当时战马的紧缺程度,没有优质的马匹,又谈何培养优秀的沙陀骑兵呢

  沙陀人内斗不休后唐庄宗李存勖建国后,一改创业时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开始耽于享乐,宠信优伶,还无故诛杀等功臣,使得后唐内部人心惶惶,公元926年,邺城发生兵变,李嗣源受命平叛,平叛途中士兵哗变,推李嗣源为主占据汴州,庄宗在前往镇压叛乱的过程中,亲军首领突然造反,庄宗战死

  李嗣源死后,其子继位,李从厚一直猜忌,命令李从珂移镇,李从珂索性造反,杀入洛阳登基称帝,他自己的皇位是造反得来的,也猜忌手下掌握兵权的将领,他想削弱太原节度使石敬瑭的兵权,没想到石敬瑭勾结契丹造反,最终取代后唐建立后晋

  就是这些无休止的内斗大大削弱的沙陀骑兵的战力,不少沙陀将领和士兵没有死在保家的战争中,反而死在了自己同胞的手里,本来人数就不多的沙陀骑兵在内斗中越来越少,沙陀部落失去了最能依靠的力量,也丢掉了自己的政权

  沙陀人汉化程度加深在沙陀部落刚到河东、代北地区后不久,就主动向汉文化靠拢,到了李克用时期,他开始用来教育子女,李存勖"十二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李从厚"髫龀好读《春秋》,略通大义,貌类明宗",说明这时候的沙陀人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了

  李克用大力推广沙陀人与当地汉人通婚,他的家族中就有不少人与汉人结亲,李克用本人娶了汉人、为妻,为李存勖娶韩恽之妹和伊广之女(韩恽、伊广是河东地区官员),为李存霸娶张敬询之女,还把一个女儿嫁给了任茂弘之子任团,李克用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加强沙陀部落与当地世家大族的关系,为将来争夺天下打下基础

  定鼎中原后,沙陀人更是加大了全盘汉化的力度,后唐王朝积极推进儒家教育,李嗣源曾说"教导之本,经籍为宗,兵革已来,庠序多废,纵能传授,罕克精研。"将儒家经典书籍刻印出版,向全国推广,沙陀三代王朝也普遍采用汉族传统典制来加强统治基础,庄宗"盖前王之令典,为历代之通规,必按旧章,以令多士",石敬瑭登基时接受百官朝贺,明确下诏采用唐朝礼乐,刘知远追封六庙时"附刘氏之后…国号为大汉",这些措施普遍得到了中原士人的认可,增加其政权的合法性,也大大加快了沙陀人融合的速度,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沙陀族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之中,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存在,与之相应的沙陀骑兵也就不复存在了

  

  沙陀骑兵是唐末五代时期最强的军事力量,他们是李克用父子争霸天下的最大资本,也是沙陀三王朝开国的根本所在,他们的战术灵活多变,经常能以弱胜强,扭转战局,从中涌现出了几代帝王和数不清的名将,随着无休止的内斗和汉化的加深,他们最终与沙陀族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他们的英雄事迹却被记在了史书之上,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拼杀的英姿将永远被后世铭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