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是项家人,他为什么要替刘邦说话呢?
只要是了解这一段历史的读者肯定都会记得在鸿门宴当中有一个很奇特的人物,这个人就是。项伯和的关系是叔侄关系,而且也是项家军当中的中坚。但奇怪的是就在项羽看到屯兵霸上的时候,项伯提前一天晚上就来刘邦的阵营之中找,并且还将项羽准备进攻的计划全盘告诉了张良。谁知道张良却将这些原本的告诉了刘邦,项伯没有办法只能和刘邦相见,并且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去劝说项羽。感兴趣的读者和风趣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时候诡异的记载就来了,项伯回到了项羽阵营之中,将刘邦的话原本的告诉了项羽,让项羽自己来定夺。也就是说项羽知道项伯去了刘邦的大营,项羽却对此毫无怨言。这未免很奇怪,为什么项伯会去找张良,又为什么项伯还能回来把事告诉项羽,还不担心项羽发怒?
实际上产生这种奇怪的感觉是因为我们想的把历史从后往前看了,在现代的角度来看过去的历史,会发现刘邦是项羽之后的主要矛盾,也是最重要的敌人。但实际上项羽刚开始并没有多厉害,至少是在政治层面上没有到可以几步杀一人,任性妄为的地步。而且也之前也分析过,项羽目前和刘邦是同一阵营的,相比起其他的诸侯军,刘邦和项羽的关系反而更为接近。项羽和刘邦两人曾经一起作战,所以不管是在个人情感上,还是在阵营划分上项羽和刘邦都不至于。
那么为什么项羽一定要关中这一块地方呢?原因在于,熊心之所以要提出先入关中者王的条件,就是想要坐看两家争斗,自己则是渔翁得利。项羽最大的敌人就是熊心,项羽的目的是得到关中,至少是要让刘邦屈服自己,才能在阵营当中充当话事人。也就是在这个前提下,项伯去找张良并没有什么奇怪的,作为一个核心人物,项伯不会不知道项羽的安排,也不会不明白项羽的处境。
更何况项伯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帮助刘邦,而是想要报答张良对自己过去的恩情,只不过是张良因为得了刘邦的恩惠,不忍心抛下刘邦,故而促使了两人的见面。而这一次两人的会面基本上也串通互相的问题所在,项伯表达了项羽的目的不是要了刘邦的命,刘邦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俯首称臣,不会和项羽争夺第一把交椅,自然就达成了协议。
而这也是项伯一定要告诉项羽自己去了刘邦阵营的原因,不说则不能表达刘邦的态度。抛开这些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想的认为项羽和刘邦两个人是秦末时期的主角。诚然后期是两方在进行角逐,但这时候天下形势未定,两人还不能被称之为主角。项羽是联盟军的上将军,但不代表是楚国的老大,不代表是项家的老大。有一个儿子叫做项襄,而项伯还是他的叔叔,所以排下来项羽和刘邦同级别,官位上可能还没有刘邦大。(熊心约定关中王时,项羽军宋义才是主将。)
项伯不是项羽的亲叔叔,而是堂叔,所以和刘邦处理关系是否友好,并不和项羽起冲突。而之所以后来人对鸿门宴的分析过度,实际上是因为《》之中的描述,尤其是在鸿门宴时的刻画深入人心,但细心就会发现很多的误区。比如是依靠什么判断刘邦之后会是项羽最大的敌人,而且的要求项羽杀了刘邦?我认为是范增在为楚怀王考虑,而不是项羽考虑。项羽为什么一见到刘邦,就说出了告密的事情,我想这是项羽给的台阶,将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然后就说这些都是这个小人所害,实际上是个误会。两人各有台阶下,才能相安无事。
仔细看就会发现鸿门宴里的高光人物,在鸿门宴的时刻是樊哙闯入了阵营,并且化解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但后来却又出现了一个疑点,那就是刘邦借着上厕所的机会逃走,这一时间跨度很长,张良是如何周旋的呢?樊哙又是怎么得以脱身的呢?
这就要回到这一段历史记载的出处,根据《史记》作者的答案就是,这些都是听樊哙的樊他广说的。所以孙子有没有故意给自己的爷爷贴金,有没有故意去夸大樊哙的功劳呢?我想鸿门宴本没有那么复杂,实际上就是项羽要的是刘邦的臣服态度,以确保项羽在楚国阵营的地位,进一步架空楚怀王。而鸿门宴不过是双方达成了妥协的一个仪式,这么一来就能解释范增的问题和张良的问题,因为这些都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