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打仗动辄就是几十万兵马 后续朝代十几万为

历史趣闻 2023-04-20 17:52www.dkct.cn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古代打仗吗?风趣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熟悉我国历史的朋友想必都会有一种印象,在先秦,大争之世诸侯相互攻伐,动辄便是几十万兵马的大战,比如60万,赵军40万,这可是上百万人的大战啊!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宋、元、明等大一统的朝代,往往打一场十多万人规模的战役也是费劲到了极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

  一、数字的来源存在疑问

  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战国时代是一个极为久远的时代,由于当时并未出现纸张,故而对于当时史实的记录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再加上后来还有一个的“”,要知道所谓“焚书”,焚的就是史书,从而要在文化上断绝六国的传承,进而避免一切复辟的可能。正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使得战国时期的史料极度匮乏。

  这里我们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长平之战的规模实际上在以前没有史料有确切的记载,而我们认定的60万秦军对40万军队,这是在《》当中自己估算的。

  那么反过来唐宋明清时期距离现代比较近,相关的史料相互印证之下,战役的规模、人员数据的准确性就要远远高于战国时期。比如,《三朝辽事实录》当中就将军队的数量说得很详细,而且准确到了各个省拼凑的人马,总数约为11万,这就远比《史记》中一个笼统的估算要可信得多!

  二、时代不同,战役与战役之间是不同的

  战国时代,大争之世,这是一个残酷的淘汰赛,几乎是一次决战就基本上决定了一方诸侯势力的存亡,哪怕是大国在一次战争中遭遇重大势力也必然会极大的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走势,甚至有可能就是一蹶不振。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对于每天一次重大的战役,诸侯国之间自然恨不得都倾尽全力,因为输的代价谁也承受不起。所以属于决战类型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全面动员,都是在将最大的兵力投入战场。

  反过来,宋元明清时期是大一统的王朝,大多数战役都谈不上生死存亡之战,毕竟咱们本钱厚,这次输了咱们还有机会后续翻盘,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全部家底儿都压上去!更何况此时还有漫长的国境线和广袤的国土需要军队戍守。

  三、时代不同,作战半径不同,后勤压力也不同

  这里要讲一下古代战争的粮草供应,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最艰难也是最制约军队规模的地方!比如说部队在前方打仗,需要一万斤粮食,后勤的部队可不止运一万斤粮食,因为运粮的人也要吃粮食,运粮的牲畜还要吃草料,不仅去的路上要吃,回来的路上还要吃,这还仅仅只是直接消耗,如果算上粮食丢失、损毁、征伐民夫所耽误的农时,那损失就更为巨大,简直无法计算……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打仗不仅要有作战部队、辎重部队、还要有后勤的民夫。

  在战国时代,一方诸侯也仅仅只是占据了一小块儿的区域,极少有远途作战的情况,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后勤压力就比较小。而反过来,在对外作战的时候可是在漫长得到国境线上天南地北到处都可能爆发战争,国家还要从各地征集粮草,再千里迢迢地送过去,这样一来就使得军队一旦上了规模又是远途作战,那后勤压力将会巨大,粮食的耗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这里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数据按照古代步兵每天40公里的的标准活动范围,一支10万人的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保障下,其活动半径不足640公里。

  四、时代不同,军队与军队之间也不同

  要说的是军队本身的问题。

  这就要说军队制度了。在战国时代普遍是采取的是,也就是说一旦打仗,青壮上战场都是强制性的。而这些军队实际上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有的是绝对精锐的正规军,有的是自带武器铠甲的的征调兵,还有的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保障后勤的民夫。后世把这些人统一的算在一起,自然军队规模就庞大而多了。

  到了以后,朝廷主要采取的是,由朝廷拿钱供养专职的军人。这样一来这些人就和后勤保障的民夫,运送辎重的非战斗部队有了明显的区别,这样计算起来实际上人数少了,但绝对精确了!募兵制是要发军饷的,“不差饿兵”在这个时候就有了最真实的体现。明朝后期财政已经趋于崩溃状态,所以要打一场“萨尔浒之战”,几乎就是砸锅卖铁才凑齐了这12万大军。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越往后走,军队的分工也就越细,技术含量也就越专业。先秦之前的战争,农民放下锄头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到了后面可就不是这种状况了,、步兵、弓弩手、校刀手、陌刀队、铁鹞子、拐子马、战车兵等等。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战争中单纯的依靠军队规模搞人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军队的精锐性才是核心战斗力的体现。而且养军队的钱粮

  综合上述四点,所以我们才会发现战国时期军队战争规模与宋元明清时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此我们应当理性的认知和对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