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那些听起来很厉害,实际没啥用的官

历史趣闻 2023-04-20 17:54www.dkct.cn历史人物

  这类听上去如雷贯耳,实际权力却“水”得很的“官职或称号”,历朝历代其实都有不少。但很值得一说的,却是下面几个曾经很牛,却渐渐“变水”的“古代职务”。其“变水”的过程,更是相关朝代兴衰的“晴雨表”,热闹的史事里,藏着多少反思在其中。

  一、卫府大将军()

  唐初威服四方,强大的军力很重要,撑起大唐军事实力的,就是。大唐的府兵制,承袭与的精髓,确立了“以卫统府”的模式。大唐全国设立六百二十四个军府,分别由“十六卫”和“东宫六率”来执掌,其中“卫”的最高长官就是“卫府大将军”,属于官制里的正三品,看上去位高权重,十分的威风。

  但别看这“卫府大将军”名分高,实际权力却有限的很。说是执掌多个“军府”,但也就是在其“名下”军府府兵入京服役时,“卫府大将军”才对其有管辖权,平日里各地的军府,却是基本管不着。那倘若有战争爆发呢?各军府服役出征的“府兵”,则是由唐王朝临时任命的统帅指挥,照样没卫府大将军啥事。

  如此“名分高实权少”,也是唐王朝特殊的苦心既要杜绝武将专权,又要保持军队高效的指挥与强大战力,这卫府大将军就委屈下吧。唐初军队那“我徙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的强大战斗力,就有这“苦心”的成果。

  但这时的“卫府大将军”,还算是看上去牛气。待到唐朝土地兼并加剧,。“府兵制”的土壤渐渐被侵蚀殆尽。植根于“府兵制”基础上的“卫府大将军”,也就越来越不值钱。女皇在位时期,作为“卫府”最高长官的“卫府大将军”,就“多以无能者及降虏处之”,等于成了一群滥竽充数的废物。

  但那时至少“名分”还在,到了大唐巅峰的开元天宝年间,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作为昔日府兵制“荣耀代表”的“卫府大将军”,那更连“名分”都水。以《》记载,当时“府兵制体系”下的各级官职,包括“卫府大将军”,都成了空白支票。每次军队出征,唐王朝给将士发的,都是“空白告身”,也就是空白的委任状,想当“卫府大将军”,随手填上就行嘛。所谓“大将军告身一通,才易一醉”。

  也就是说,看上去“正三品”的“卫府大将军”,放在前夜,也就换顿酒钱。在这个大唐表面繁荣的岁月里,昔日唐王朝赖以立国,打出无数国威军威的强大府兵制度,都已烂到这地步。根子既然已“烂”,不久后那场震惊天下的大乱,以及大乱后困如泥潭的“”画面,已是可以想。多少痛苦教训,都在这“不值钱”的“卫府大将军”身上。

  二、“将军”()

  说明一下,这里的“将军”,可不是说的叱咤沙场的武将,却是宗室体系里,无比重要的一个爵位。

  在“看重亲情”的的设计下,大明朝的宗室形成了严密的册封体系第一等是亲王,是郡王,然后就是包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在内的各级“将军”爵位。作为大明皇家的“实在亲戚”,这些不用打仗的“将军”们,待遇也令人咋舌“镇国将军”的“岁禄”就有一千石,“辅国将军”有八百石,“奉国将军”有六百石。单是“镇国将军”的“基本工资”,就比明朝一品文官多一百石。

  更何况,这些“将军”们每年还享有优厚的特权赏赐,每年“工资基本不动”,简直是躺着有钱花,天天生在蜜罐里。这身份待遇,简直牛气无比。

  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看上去“牛气”的“将军”们,好些人都明朝嘉靖年间,名臣霍韬就发现了这群“将军”的悲惨生活——有的“将军”一天就吃一个面饼充饥。有的“将军”连房没有,一年四季都睡在窝棚里。还有的“将军”穷得叮当,置办不起嫁妆钱,家里女儿四十来岁还嫁不出去……

  更多的“将军”饿急了眼,也是破罐子破摔。嘉靖年间,山西宁化的“镇国将军”铤而走险,纠集人马打劫布政使衙门。年间,湖北襄陵的“奉国将军”也聚众斗殴要钱。晚明顶级政治家回忆说,在他的老家江陵,“镇国将军”“奉国将军”们组团闹事,已经成了“地方特色”,每次都是“将军”们带着一群面带菜色的“宗室”们,咋咋呼呼跑衙门要钱要粮,每次都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倘若朱元璋“穿越”过来,看到这些“龙子龙孙”的丑态,不知会不会气吐血。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朱元璋把这些“将军”们的生活安排的,他们为何还要丢这个丑呢?因为实在养不过来了明初的“亲王”“郡王”“将军”加起来,到永乐年间也就八十几个人。但发展到晚明年间,的人数,已经空前膨胀。天年间的账面数字已是627424人,而且每年都是玩命增加。这么多人要吃饭,而且还要吃的好,明朝嘉靖年间,仅供应山西一省的“王爷”“将军”,就要花费粮食三百多万石。

  如此一来,明王朝就是有金山银山,也是不够用。所以每年“养将军”,都是先“养”关系近的。像那些沾点亲的“实在亲戚”,就先勒紧裤腰带吧。如此一来,“穷将军”越来越多,成了明朝特有的“穷宗”现象。一幕幕“穷宗”们的丑态,叫多少后人看得瞠目结舌。可就算穷将军“勒紧裤腰带”,这几万几十万的社会蛀虫,到还是养不过来。背着这沉重负担竭泽而渔的明王朝,最终还是覆灭在农民起义的烈火里。

  说起来,“将军”们够惨够穷,可大明朝,到了还是被这些“将军”吸干了。

  三、顶戴花翎

  各类“清宫剧”里,常见一个给力剧情,就是某主人公立了大功,然后“赏花翎”。不知叫多少“野史粉”。而放在真实清史上,这“赏花翎”,也曾是让多少英雄竞折腰的至高荣耀。

  的官帽叫“顶戴”,“翎”是“顶戴”上的装饰,“三眼花翎”更是其中最尊贵。初期时,别说是“三眼花翎”,就算是普通花翎,也是“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不得佩带”。至于“三眼花翎”,也只有仅次于亲王郡王的“贝子”“固伦额驸”们才有资格佩带。

  至于“赏三眼花翎”这事儿,别看在“戏说剧”里很常见,但在整个中前期,却是让大多数文武重臣们可望不可及。年间为清王朝立下大功的名将,在东南沿海浴血奋战了大半辈子,才最终得以“赏花翎”。这在当时都已算破例。而从年间到清朝19世纪末,能够得赏“三眼花翎”的“幸运儿”,一个世纪下来竟只有七位傅恒、、和琳、长龄、禧恩、、徐桐——全是名震一时的重量级人物。

  但也就是在清末年间,这曾经“很值钱”的花翎,也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两次鸦片战争时,清王朝大败亏输,国库也翻了个底朝天。穷急了的清王朝,也把“花翎”拿出来甩卖,美其名曰“花翎捐”。一开始还是“硬核价格”,一支花翎一万两,年间就“贬值”到七千两。到了“甲午战争”“庚子国难”等耻辱闹剧结束,“花翎”的身价也是暴跌,200两银子就能“捐”一套……

  这“贬值”的过程,何尝不是清王朝加速下坠的过程?昔日的“荣耀见证”都已贬值,身陷落后挨打历史泥潭的清王朝,自然,也没长久。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