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和朱由检都面临亡国危机 两人的结局为什
还不知道和的读者,下面风趣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在中期,明朝曾遭遇过一次存亡危机,那就是。当时被瓦剌俘虏,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好在群臣及时拥立朱祁钰登基,等大臣也挺身救援北京城,才化解了这次危机。
相比之下,朱祁钰和崇祯,同样面临明朝存亡危机,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际,崇祯却只能自缢殉国。同样在情况危急之下,为何结局会截然不同呢?其实这很好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国力相差悬殊
在明英宗之前,明朝经历了什么时期呢?先是的“”,然后是、的“”,正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所以虽然九岁便登基,但国力强盛,国库充足,百居乐业。如果不是因为他一味宠信宦官王振,明朝根本不可能在土木堡大败。
土木堡战败后,京城出现短暂的防御空虚,瓦剌就想趁虚而入,但尽管如此,也不是瓦剌随随便便可以攻取的。这点瓦剌太师早就明白,所以在土木堡之变后,他们仍然不敢直取京城,反而还在周边转悠。因为他们根本没想过,前期战事会赢得如此顺利。
从表面来看,被敌军俘虏,京城防御出现空虚,明朝似乎面临很严重的存亡危机。但于谦后,仅仅在两个月时间里,就可以组织起一定规模的战斗力,就足以证明,明朝的国力犹存。
相反再看崇祯时期,不仅国力经过长期的磨损、消耗,已经变得大不如前,各种弊端也显露出来,天灾、人祸、战乱不断。国家集款困难,官吏贪腐严重,百姓食不果腹,宗室坐吃山空,每一项都足以拖垮明朝。
在军士吃不饱饭的情况下,谁还有力气去打仗,时间一长必定失败。就算崇祯再怎么有重振河山的志气,也都无能为力。但朱祁钰却可以依靠明朝的国力,倚仗于谦等人打赢京城保卫战。
其二,皇帝能力相差悬殊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其领导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明朝前期之所以能够走向强盛,那是因为前期几位皇帝,都有非凡的治国能力。尽管朱祁钰是临时顶替的皇帝,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大多都不错。《》中也夸赞他“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虽然朱祁钰仅在位八年,后来还被哥哥朱祁镇去掉帝号,但实话实说,他的治国能力,一点都不比哥哥差。他一即位,立刻就决定用于谦等能臣,并无条件相信他们。这比起朱祁镇一味宠信不懂军事、且瞎指挥的王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再看崇祯,他与朱祁钰也是有差距的。崇祯就做不到无条件相信某位大臣,他疑心相当重。就好比辽东局势无比紧张期间,他还频繁更换辽东高官,后来还杀掉,导致辽东处于无人值守的状态。
还比如抗清名将,《明史》中就评价他“在庄烈帝(崇祯)时,岂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就是指的卢象升在抗击清军时,由于无人救援,炮尽矢绝,战死疆场,年仅三十九岁。明朝末年,涌现出一大批忠心为国的将领,可就是因为崇祯做不到相信他们,才会加速明朝的灭亡。
其三,对手相差悬殊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面临的对手主要就是瓦剌军,当时明朝内部没有农民起义,更没有天灾。也就是说,只有外患,没有内忧。只要选出一个领导人,北京城上下就能团结一心抗敌。而且瓦剌还忌惮明朝的实力,并不敢硬攻。加上于谦等人坐镇,取胜的几率是很大的。
可是崇祯就不同了,当时明朝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什么蝗灾、瘟疫不断。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为了集军饷,还要加重百姓的赋税,结果导致农民起义,这又是一大隐患。再加上清军,明朝可谓是腹背受敌。更要命的是,君臣百姓人心涣散,断不可能团结一致抗敌了。
是兵力方面,时,也先军队虽然勇猛,但也就五六万人左右,明军却有二十万上下。崇祯时期,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有百万人拥护,清军至少也有七八万,且都是精锐,明朝又拿什么去斗呢?
(参考文献《明史》《汉南续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