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是阴阳家代表,他的思想和儒家如何区别呢
邹衍,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 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他活动的时代后于,与公 孙龙、鲁仲连是代人。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终以儒术为其旨归。
“邹衍以儒 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 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盐铁论。·论儒第十一》)。“邹子疾晚 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 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 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盐铁论·论邹第五十 三》)。可见,学儒术也好,攻阴阳也罢,邹衍的目的是在寻求经 世致用之学,充分体现了他匡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此,旮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断行之。……邹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孟子荀卿列传》)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邹衍以阻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也。”(《史记·书》)
齐宣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仅决心像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而且还要“王天下”,即统一中国。对此,孟子看得很清楚,说他有“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孟子·梁惠王》)。即位以后,国力强盛。“当是时,齐 闵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而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 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里。”(《史记·列传》)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更大,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三十六年, 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而邹衍的 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 “是以邹子重于齐” (《史记·孟荀列传》)。被赐为上大夫。“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 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 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接受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他的野心却有增无减,竟发展到要“为天子”的地步,变得越来越骄暴。《盐铁论·论 儒》中说“及闵王奋二世之余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 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史记·列传》中也说“齐闵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闵王亡在莒,遂死焉。”恰 在此时,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一时间,各国人才争相趋燕。在这种背景下,邹衍离齐入燕,《说苑·君道》载;“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隗请为天下之士开路。’于是燕置郭隗 上坐南面。居三年,苏子闻之,从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据载,邹衍到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刘歆记载此事说“《方士传》言邹子在燕,其游诸侯畏之,皆郊迎而拥慧”(《文选》卷四十《奏记》,卷 四十五《设论》李善注引《七略》)。在《论衡·别通》中 亦说“燕昭为郐衍拥慧。”继而拜邹衍为师。在《汉书·艺 文志》,自注中说邹衍为“燕昭王师”。《史记·孟荀列传》记载更 详“(邹衍)如燕,昭王拥慧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邹衍在燕主要从事的是发展生产的工作。 《艺文类聚·水部 下·谷》载“《别录》曰‘《方士传》言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毂。邹子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觳生,今名黍谷。”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也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般,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韩、赵、魏联合伐齐。齐 是邹衍的家乡,他虽然憎恨迫使他背井离乡的统治者,但他地爱恋着生他养他的那块热土。他没有也不能参加这场战争。 这很可能构成其后诬他下狱的一个口实。燕昭王死后,由惠王继 位……惠王与昭王不同,对于先朝旧。臣并不那么信任,这时燕齐局 势逆转,加之邹衍又是齐人,故听信谗言,把邹衍逮捕下狱。《后 汉书·刘瑜传》引《淮》说“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这是一起冤案,后来终于得到昭雪。这时,齐闵王已死,早已继位,稷下学 宫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荣局面。身遭大变故的邹衍,思乡情涌,归心似箭,他又回到自己的家乡。其后他曾作为使者在见到平 原君,并为其绌善为坚白之辩的公孙龙。《史记·列 传》中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邹衍晚年似乎仕于,在公元前251年至前250年的燕赵之战后,其活动不见记载。或许在其前后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