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间为了盗取国库银两,库丁们都有哪些
23年,一封检举揭发户部银库库丁偷漏国库银两的奏折,摆在了道光的案头。道光虽然治国能力平庸,在位上鲜有政绩,不过,他天生对银两感兴趣,以节俭闻名。经常穿着妃子们打过补丁的黄袍上朝,被称为“补丁皇帝”。
接到这道奏折后,道光敏锐地感到这应该不是一个个例,便下令彻查。这一查,居然查出了大清历史上最大的国库被盗案。
那么,这起案件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在戒备森严的大清国库里,银两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偷出来的呢?
银两的存放地主要有三处。
一处是宫里的内库,主要存放皇帝的私房钱,相当于皇帝的小金库。这里常年存放的银两不算太多,主要供皇帝在紧急事态下使用,一般不到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动用的。
第二处是银库,这里存放的银两就更少了,主要是用于支付皇帝的各种赏赐,所以还包括各种古董、玉器字画等。
第三处是户部银库,是全国财税收入的总库,包括各地缴纳的盐课、关税、杂赋等。,这里实际上就是清廷的国库。
照理说,国库是金融重地,肯定是戒备森严,有重兵把守的,各种防范制度也十分成熟有效。
清廷在库丁的选拔上就十分小心,他们对汉人不放心,凡是户部银库库丁,都是从满人中选拔的。一旦被选为库丁,都会享受丰厚的待遇,而且任期只有三年。
即便是满人库丁,清廷也对他们心存忌惮,生怕这些库丁经受不住白花花银两的诱惑,铤而走险监守自盗。
于是,朝廷又想出了一些绝招,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凡是进入国库中的库银郎中、司库、库丁等,都必须脱得赤条条的,浑身上下一丝不挂。
在完成银两入库工作后,还必须赤裸裸地上蹿下跳,张嘴大喊数声“出库”,再接受严密的全身检查,方获准穿衣回家。
但即便这样,仍然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国库失窃案,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儿要从一个名叫张诚保的库丁说起。
张诚保是道光年间一位户部银库里的库丁,负责每天全国各地税赋银两的称重和入库工作。他有一个哥哥名叫张亨智,想要花钱为其儿子捐个,结果张诚保利用职务之便,谎报银两袋数,瞒下了四袋银两准备偷运回家。
不料此举被库丁们发现,大伙,抢夺了其中的一部分。张亨智将剩余银两带回家后,又被自家银号里的管事发现,吵嚷着向东家讨要好处。也许是张亨智太过抠门,也许是他刚被库丁们抢劫,心情郁闷。于是,张亨智一怒之下,拒绝了几位管事的要求。
几位管事恼羞成怒,一纸诉状将张亨智串通其弟偷漏国库银两之事,上告了官府。《实录》记载“道光二十三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于天庭……”几位管事没有想到,正是他们赌气似的告发,竟然揭开了清朝最大规模的亏空案。
道光随即派出尚书惟勤对国库进行盘查,这是自以来,第一次对国库账目进行彻查。这一查不打紧,竟将道光惊得目瞪口呆。
当惟勤带着官员查看银库每千两一袋的银袋时,有位官员无意间触碰了一下这些银袋,发觉有异,随即打开来看。发现所谓的千两银袋,竟然是用白布包裹的木头。细查开来后,官员们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国库中的这些千两银袋绝大多数装的都是木头。
经过仔细盘查,惟勤发现,户部国库应该存有白银1200万两,实际只找到了290万两,亏空高达925万两。也就是说,道光的国库中,有925万两白银不翼而飞,相当于当时朝廷收入的四分之一。这让道光极为震怒,下令定郡王载铨负责查办。
经过缜密调查,载铨发现,900多万两白银的亏空并非一人所为,也并非是短时间内造成的,而是银库的库丁经年累月盗取所致。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库丁是如何瞒天过海,在浑身赤裸的情况下,将900多万银两像蚂蚁搬家似的悉数盗取的呢?
原来,这些库丁们练就了一项绝技,那就是“肛门纳银”。顾名思义,就是将银锭藏在肛门里偷盗出去。
对于这门绝技,鲜见于正史,《野记》中有过形象详尽的描述“闻之此中高手,每次能夹江西圆锭十枚,则百金矣。库门前一矢地有小屋一间,乃库兵脱衣卸赃之地,四围以木栅护之,防人近窗窥伺。”
了,要练就此绝技也并非易事,需从小训练。想要成为库丁的满人,先将抹了油的鸡蛋塞入肛门,待进出自如后,再将鸡蛋换成鸭蛋或鹅蛋,变成银锭大小的铁蛋,并且逐步累加塞入的数目,直到能塞进入十两重的铁蛋十颗,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果如愿成为库丁,依靠着这项绝技,库丁们就能在三年的任期内,尽量多地盗取银两。有的高手甚至可以盗取银两几十万,再差的也能偷个几万两,足够一辈子吃喝无忧。
,库丁们还会利用茶壶、洒水桶等器物,夹带库银出来。
最绝的是“猕猴盗银”。银库里曾豢养了几只猕猴,帮助库丁们看守银库,没想到,这些猕猴竟成了库丁盗银的帮凶。
他们用鸦片喂食猕猴,直到猕猴们上瘾,然后教唆猕猴偷取银两来换取鸦片,后来银库不再养猴,这个方法也被迫停止了。
了,库丁们的这些伎俩,肯定是瞒不过银库司员、查库御史等人的,他们往往就会和库丁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将国库偷盗一空。
道光听取了载铨对案件的调查后,雷霆震怒,将盗取国库银两的库丁全部斩杀,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发配新疆,给官兵为奴。将历任管库司员、查库御史等逐一筛查,逐一治罪。
至此,清道光年间的巨大国库失窃案水落石出,尘埃落定。
(参考资料《》《清宣宗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