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丢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揭秘背后真正原因
跟着风趣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
作为一代武圣,关羽的名气现如今已然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无论是在正统文学,亦或是戏曲词文,再或是民俗宗教中,都不乏关二爷的身影,再加上其义薄云天的信仰,更是得到了黑白两道的供奉,在民间信仰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不过,在陈寿所撰写的《志》中,却是很客观的评价了关羽,在他看来,和关羽二人虽都有“万人敌”的本领,但性格却略显清高骄纵。
而之后关羽败走麦城的典故,似乎也印证了陈寿的评价,毕竟只要提到关羽一生中的重大战略失误,大多数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关羽”的俗语。,关羽丢掉荆州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但却真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仅仅是因为“大意”吗?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则并非如此。
要知道,关羽虽然清高孤傲,但却仍旧为将帅之才,而从水淹七军的事件上,也不难看出关羽本人的智慧谋略,更何况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关羽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关羽丢失荆州的始末错综复杂,但绝非是一个“大意”就能够“一言以蔽之”的。
,正如上文中说的那样,自荆州划分之后,自古以来其战略地位就排在全国前列,所谓“荆襄九郡,”并非是一句夸大的话语。但也正如俗语中说的那样,荆州在三国时期主要被划分成了九个重要的郡县,即江夏郡、南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南乡郡、襄阳郡以及南阳郡九大区域。而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前,荆州作为一大战略要地,一直以来都被所占据,直到刘表新丧,蔡夫人携子将荆州献给后,荆州实际上又归曹军所占领。
只不过,在赤壁的一场业火炙烤过后,曹军最终没能守住荆州全境,只能率军退向北方,但却仍然控制着南乡、南阳及襄阳三郡。,从地理位置以及战功上来看,荆州本该归东吴所有,但奈何由于当时赤壁大战刚刚落下,四方战事尚未平息,在政治角逐之下,荆州剩下的六郡便分别被和所占领。
所以仅从这一点上来看,关羽在当时镇守的荆州,并非荆州全境,其势力不过也只在三郡范围之内。那么,就算知晓了这一点,和为关羽开脱“大意”一词又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关系极为密切!
关羽丢失荆州的前提,是同之间发生了樊城之战,而樊城之战的前提,又是曹刘两家在汉中地区进行的拉锯战。坐镇荆州城的关羽见曹操将多数兵力都放在了汉中,于是便想趁机偷袭由曹仁所镇守的樊城,从而以樊城为突破口,直接威胁到曹操的大后方,从而形成两面夹击的局势。毕竟曹操在得知樊城之危后,甚至还一度生出过迁都的念头,由此可见樊城的地位有多重要了。
,关羽是在经过了周密的计划和打算后,这才决定兴兵攻取樊城。但另一方面,关羽虽然率军出征,荆州城却并非空城一座,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但根据《三国志·吴书·传》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关羽当时留在荆州城的兵力,起码不会低于三万兵马。而三万兵马在当时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当年,曹操就是凭借三万余人的军队,战胜了的大军。所以,关羽留下三万兵马守城,绝对是绰绰有余的,何来大意一说?并且,关羽之所以选择偷袭樊城,一来是因为曹操无暇顾及两处,二来则是因为曹军在赤壁新败,军心尚未得到很好的凝聚,所以此时出击樊城,如果没有之后东吴的后手,恐怕关羽最终还真能一战成名。
,关羽的敌人在当时也并非吕蒙一个,在樊城之围后,曹操虽然先后折损了、两名将帅,但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又派出了诸如满宠、等精干将帅去迎战关羽。与此,东吴方面又伺机而动,以、吕蒙为首,个个都是青史留名的将帅之才。再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正如前文中说的那样,关羽的地盘在荆州实际上只有三分之一,而孙权和曹操又是联合出兵征伐关羽,也就导致关羽实际上是腹背受敌,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最终除了投降,也就只有死战的余地。而局势如此,又怎能将丢失荆州的原因怪在关羽一人的头上?
其三,和博士仁的临危投敌,也铸成了关羽最终惨败的结局。根据文献的记载,在关羽所占领的三郡之中,唯独南郡的战略物资最为丰厚,堪称关羽的后勤保障。而糜芳和博士仁的叛变,就是以献出南郡为基础,使得南郡、武陵郡先后落入东吴手中,如此一来,就算关羽想要转军再战,既无战略要地可守,又无战略物资的补充,就算他想要留住荆州城, 也是回天乏术,故绝非因大意所致。
,吕蒙白衣渡江的举措虽然高明,但其在占领荆州后的抚民政策,也使得关羽军心在一定程度上逐渐瓦解,而荆州城已然被占领,征战士兵的家眷又都被东吴所掌控,所以关羽就算有心再度攻占荆州城,部下也未必能够全力以赴。
所以说,关羽丢失荆州并非是因为大意,更多的则是战略局势的瞬息变化,了,倘若没有东吴在背后搞鬼,亦或是无曹军步步紧逼,钳制住了关羽的大部分兵力,恐怕荆州城也未必会落入吕蒙手中。,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说法,在戏文中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艺术创作往往不会站在完全客观的史料的角度之上,但抛开戏曲词本不谈,关二爷还是很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