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满清政府与蒙古是什么关系?
喜欢看《传》的朋友都熟知,大清为维护边疆稳定经常使出“和亲”等手段。很多年少的公主,都被远送边疆,成为了维护政治的工具。
那么,满清政府与边疆的关系究竟如何?今天,风趣网小编为您揭晓满清与蒙古的关系。
初年,因为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所以,国家。此时,清廷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的是温和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满清和蒙古的关系还算不错,随着清朝国力的日渐恢复,它对自身的统治、政权的巩固上,也越加重视。
所以,此时的满清迫切需要消灭一些危及自己的外部势力,蒙古首当其冲。其实,蒙古一直以来,扮演的都是一个 “狠角色”,大家回忆一下就明白了。当时,他铁骑远征,甚至,国土已经扩张到了如今的欧洲全境,也使得成吉思汗的威名远扬。
所以,面对蒙古强敌,满清却不一定有胜算。
自建国以来,满清以历史为借鉴,大喊“满蒙一家亲”的口号,企图分化汉族与的关联,彻底实现满蒙结盟,这也是贯穿整个大清朝的国策。清廷根据蒙古各个封建主原来地位的高低、效忠程度、功劳大小等,分别授予他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台吉等各种爵位,使他们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
五年,再出新规定蒙古王、贝勒、贝子每年来京朝觐,称为“年班”。这是清廷为蒙古王公大臣安排的礼遇,也是为进一步笼络蒙古,感化他们而采取的怀柔政策。,清廷每年拨出大量的银子、布匹等赠送蒙古各贵族。而且,清廷还利用联姻手段,增加与蒙古的来往,以拉紧双方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满清优待、重视蒙古。,实际上,满清政府却在一方面笼络蒙古贵族,一方面将大量蒙古牧民视为羔羊一般,将他们软禁在羊圈里。,满清利用喇嘛教让蒙古人变成寄生人口。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实际上,满清政府对蒙古的管制是十分严格的。
康熙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的内地民众搬去关外,包括东北、蒙古、新疆等地。而清廷对于这些民户,使用了设置府、州、县、厅等方式,与蒙古各盟旗联手,分别对他们进行管理。清廷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想区别移民和原住民的身份,希望隔绝他们之间的来往,以断绝他们之间的互相勾结。
除此之外,清廷还规定蒙古人到内地只能走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杀虎口这六处关口。并且,在入关时,要严格遵守入关制度,登记人数,,再按约定人数出关。与此,清廷禁止蒙古人学习、接触汉民文化。
二十年谕“近年,蒙古渐染汉民恶习,竟有建造房屋、演听戏曲等事,此已失其旧俗,兹又习邪教,尤属非是,著交理藩院通饬内外札萨克部落,各将所属蒙古等妥善管束。”十六年规定“嗣后蒙古人,只准以满洲蒙古字义命名,不准取用汉人字义。”
之后,又规定蒙古王公台吉等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学汉文)或充书吏,违者治罪。其公文呈词,也不得擅用汉文... ...而且,满清还限制内地人出关经商、种地等。内地出关人员,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文书,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绝不可发生滞留、部落娶妻,取蒙古名字等情况。
其实,清政府这样做,根本目的还是强化封建统治,防止满、汉民联合造反。
清廷通过以上规定,严格地分离了蒙古与内地汉民之间的往来,要求游牧边界的封闭性。,这一点却恰好与生产力要求大不相符,从而,使得蒙古人民无法获得汉民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等。,长久以来,蒙古人始终只有最原始的生产能力。
并且,因清廷的这一政策,甚至,影响了蒙古之后三百年的生产进步。其实,最可恶的并不是清廷限制蒙古族的文化、经济的发展,而是在蒙古地区大量实施喇嘛教教义(藏传,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以宗教之名,向蒙古人传导“计划生育”等理念。
在清廷执政的三百年时间里,清政府规定一家蒙古人,如果,有三到五名男丁,那么,就必须有两到三人出家当喇嘛,而且,喇嘛是不能娶妻生子的。但当喇嘛者有红黄缎子穿,又可坐享优厚的俸禄。并且,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
因为,由本部内地来的文武官吏及军队、商人,都以道远不能携带家眷,他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临时太太。一方面是七八个蒙古男子仅有一个妻子,一方面是一个蒙古女子,有若干的内地人为她的临时丈夫,事实上,就形成一个乱交的社会。,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了“脏病”以后,惟有。
当时,活佛即患“脏病”,烂塌了鼻子。据说,目前检查结果是蒙古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五岁者百分之八十五都患过花柳;二十五岁以上者,所占百分比自然更大了。
可以说,满清的这项政策,长久的实施以来,使得蒙古的人口数量骤降。
有统计原本,蒙古有一千二百万人,,经过满清政策的影响之后,竟减到了一百多万人,一下子减少了近九成人口。
而这些,都是清廷对蒙古采取一系列政策所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