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只写了30个字的书信,就能让吕不韦自尽
今天风趣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这是历史上最有杀伤力的一封信,短短30个字,就让辅佐两任的丞相、当朝秦王的“仲父”二话没说,喝下了毒药自尽。
让我们来看看这封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翻译一下你对秦国立有什么功劳?秦国把你分封在河南,食邑达10万户。你跟秦王我有何血缘关系?却敢称仲父。你和家人都迁居到蜀地。
这是秦王政写给的信。
令人不解的是秦王政信中只命令吕不韦迁居蜀地,他为何却自尽了呢?
1、秦王政突然醒悟这个人非死不可
因为嫪毐事发,秦王政出手,灭嫪毐三族,还把异父同母的两个弟弟杀死,把亲娘赶出咸阳,搬居雍城,嫪毐食客也被赶到蜀地。秦王政本想杀吕不韦,但因为他在前朝立下大功,加之众人求情就“不忍致法”,不忍心把他绳之以法。
秦王政对吕不韦网开一面,如果没有下面这一幕,也许吕不韦能平安落地。史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1年后,诸侯国争相派宾客和使者,路上人流不断,来拜访吕不韦。秦国免了吕不韦相国一职,诸侯国可是惦记着这个人才哪。
万一东方六国中的某国,打动了赋闲在家的吕不韦……后果不可想象,秦王政突然醒悟这个人非死不可,不能仅是免职,于是就写了那封信。在信里对仲父两连问,要求搬到偏远蜀地,这只是彻底清算的开始,秦王政的组合拳即将打出。
2、吕不韦突然醒悟自己非死不可
依吕不韦的智慧,这封短信已让他嗅到风暴来临前的骚动。尽管被免职赋闲,在诸侯国眼里,自己就像当年邯郸作人质的异人一样“奇货可居”。即使有再大定力,即使永远不会去诸侯国任职……,秦王政会相信自己的承诺吗?
作为犯了死罪、失势免职的臣下,又被君王怀疑投敌,任何的解释都是苍白的,只有以死明志。而且,吕不韦最大功劳是扶异人上位,如今异人的儿子不买这个账,认为并没有对秦国立有大功,非亲非故却成了秦王仲父,这等于对吕不韦的全盘否定。
这封短信背后所暗藏的杀机已显露无疑,吕不韦能解读出来,“自度稍侵,恐诛”(想到危险正逼接自己,担心被诛杀),于是喝毒药自尽。与其早晚被审判,公布一堆罪名而死,不如自己寻死,免得受辱,这不仅是吕不韦的无奈,更是一种必然。
3、吕不韦之死也是“闻”者之死
对于吕不韦之死,司马迁有过这样一个评价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翻译一下孔子所说的“闻”,指的正是吕不韦这样的人吧?如何理解司马迁的这句话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
子张问读书人如何做到通达?
孔子说你指的通达是什么?
子张答对外,在诸侯国中要有名声。对内,在卿大夫家里也要有名声。
孔子说这叫声望,不是通达。通达是立身正直而好义,审度他人话语,观察别人表情,时时谦恭退让,对外对内就能通达。声望不是这样,表面上追求仁德,实际上违背仁德,却,这样的人对外对内也能取得声望。
孔子所说的“闻”用现代语境解读,就是指那些表面,满嘴仁义道德,摆出一副高尚的样子,实际上毫无道德底线,人品低下,为一已私利,为所欲为,即使面对质疑和处罚也满不在乎,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尽管这些人也能获得一些利益,也能取得一定知名度,但结果会是什么?!
那么,司马迁用孔子的“闻”者来形容吕不韦合适吗?吕不韦在接到秦王政的短信后,尽管没有任何让你自尽的意思,却选择了自我了断,是不是说明吕不韦已认识到自己人性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