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典故简介
挥泪斩,一说是《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按)此论所据,见《·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又同书《马谡传》“(街亭之役)谡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谡下狱物故。”
, 同书《诸葛亮传》有“戮谡以谢众”的说法。《三国演义》就是抓住了这句话,编成了故事。
背景
诸葛亮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