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六千精锐战死,曾国藩大呼“失我长城
1858年十月末,安徽庐州三河镇内外人马喧嚣,六千湘军屯兵镇外,与驻守三河镇的太平军彼此。
此前因攻克九江而升任浙江布政使的湘军统领李续宾率所部精锐六千人在攻克桐城之后。
与众将商议进取舒城及三河,进而、以奇兵拿下庐州(即合肥)。
李续宾率兵北进,正是抓住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正和李秀成合力攻打清军扬州江北大营的这一战机。
随着之后对自身实力及形势的判断失误,李续宾也将在三河走向自己人生的终结。
李续宾,湖南娄底人,初时在籍协助其师罗泽南办团练,对抗太平军。
在之后湘军攻占岳州、武昌、田家镇等重要作战中,他常为军锋,沿途七战皆捷,因功被加赏“挚勇巴图鲁”名号。
又常以宋明理学之义教导士兵。
他常道“处之乱世,欲救世匡时,治国平天下,须力行‘心诚’、‘计决’,反之则无补于大局!”
而自他从微末中崛起,领兵镇压太平军的几年间,可以说是“七年之间,先后克复四十余城,大小数百战”,是名符其实的猛将。
在八年(1858年)五月的九江之战中,李续宾经一年半苦战攻克坚城,获清廷赏加巡抚衔,赐黄马褂,成了封疆大吏。
在破城之后,李续宾杀太平军守将林启容以及一万七千名守军,开了湘军屠城的先例,破坏了湘军以理学治兵的初衷。
自古以来”杀降不祥“,自此之后太平军皆并力死战,难有降者,这也为他之后三河之役中的失败注下了伏笔。
李续宾多年南征北战,治军严格,劳苦功高。
“至于临阵,专以救败为务。遇贼则让人御其弱者,自当其悍者。
分兵则以强者予人,而携弱者自随……军中每言肯携带弱兵,肯临阵救人者,前惟塔齐布,后惟续宾。”
咸丰八年(1858年)9月,李续宾部陷潜山,十月,连克桐城、舒城,接着指向舒城东面25 公里的三河镇,准备进攻庐州。
但出乎意料的是,三河镇坚固的壁垒让李续宾久攻不下,而湘军此时伤亡日重,后无援军。
他的部下多次劝他退守,最终被刚愎自用的李续宾拒绝。
十余日后,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星夜驰援,号称10万之众,连营数十里,湘军前路不通,而退路已绝。
六千湘军被数万太平军团团围住,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已经陷入绝境。
11月15日晚,数次突围无果的李续宾亲率僚佐以下从者六百余人,冲入太平军阵中,力战而死,时年四十岁,所部。
湘军方面,听闻李续宾身亡、6000精兵损失殆尽的消息后,痛心道“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丧。”
“哀恸慎膺,大呼失我长城”,咸丰帝听闻李续宾战死的消息之后,也“不觉陨涕”。
清廷追赠其巡抚衔、追封三等男爵,赐谥“忠武”,《》称之为“湘军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