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食古不化是一流,品行节操更一流
翻开中国的历史,能看到一个惊人的事实,即真正的儒学大师,虽然很多人思想保守,但在品行节操上,却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本文所讲的这一个人,被称为一位儒学大师,在顽固保守方面可谓是一流,但在品行节操方面却更一流!这就是刘宗周,浙江绍兴人,开创的蕺山(jí)学派(黄宗羲等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对后世思想界影响巨大。
食古不化是一流
在弹劾奸臣、劝君上进方面,刘宗周做到了一个儒学大师该做的一切。,至于这一些行为对不对,有没有实际效果,这就不太好说了。
比如,之际,刘宗周多次劝崇祯“修心”、“修德”,学习的尧舜治国,这样就能解决问题,显然这肯定不可能;南明之际,刘宗周弹劾马士英、高杰等,这就不太合时宜,毕竟当时团结抗清最重要。
更为重要的是,在面对西方知识时,体现出了刘宗周的食古不化。当时,崇祯打算用制造火器,希望利用西洋的先进技术,但刘宗周却坚决反对重用汤若望,更坚决反对制造火器。
对于这一点,史书有记载刘宗周的言辞“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由于刘宗周的顽固保守,最终崇祯这一计划没能实行。如果实行,很可能会改变中国历史。有两点需要说明,(1)明末并不保守,刘宗周只是个别超强顽固保守之人,(2)崇祯这一设想出现于登州之变后,的叛变破坏了明朝火器计划,相当于准备再搞一次军备改革。
品行节操更一流
虽然刘宗周可谓一生顽固保守、食古不化,对明朝实际有一定的伤害,但在品行节操方面,刘宗周却更一流,足以让当世和后世无数人脸红。
后期,刘宗周写了一篇奏章《修正学以淑人心以培养国家元气疏》,就指出“党同伐异之风行,而人心日下,士习日险”。其中,展现出刘宗周的品行,不全以人为是,也不全以东林党的政敌为非,非常客观。,这让刘宗周一定程度上两头不讨好。
更为重要的是,清军入关之后,肆意屠戮时,作为一介文人的刘宗周,对此无可奈何,但却能给这一群魔乱舞的世道,做一个表率!
1645年,清军南下之后,江南士大夫纷纷降清,做了贰臣,玷污儒学名教,背叛了平时所学之道。于是,刘宗周要以实际行动,为这一“魔鬼当道的社会”作一表率。当年7月30日,刘宗周前后绝食两旬而死。他儿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墓碑刻字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绝食之前,刘宗周留下一句话,让人至于予之自处,惟有一死。先帝(指崇祯)之变,宜死;南京失守,宜死;今监国(杭州失守,潞王投降)纳降,又宜死。不死,尚俟何日?世岂有偷生御史大夫耶?
后记
自刘宗周之后,中华大地上还有真正的儒学大师吗?刘宗周虽食古不化,却有品有节,依然值得后人敬仰。更为重要的是,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士大夫纷纷投降保命时,只要投降就有荣华富贵的刘宗周,却选择了绝食而死!
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的命脉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延续至今。不说其他,建立之后,还有什么能为儒教殉身、为国殉身的真正硬骨头?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就是因为这一些食古不化的硬骨头,如果都学、范文程、等人的“识时务”,估计中国也如其他古文明一样,烟消云散于历史尘埃之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