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民族大融合是怎样的呢?汉唐至少有

历史趣闻 2023-04-21 16:05www.dkct.cn历史人物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并且融合的国家,即使在汉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居民相对稳定,但仍然不可避地融入边地少数民族。同样,边地少数民族也在不断地融入中原地区。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依然不能、也不可能停止,这就是民族融合、团结和进步的必然。如此,中华民族才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并且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是引人瞩目的,也是让人羡慕的,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

  今天,很多人因为不了解民族这一概念,将其很自我地理解成一个“种族”的概念,这是不科学的,也是错误的。孰不知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群体,民族不过是一个相对的称谓。只有准确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有资格和能力谈论民族这一问题,进而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将各项事业推动向前,使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汉唐时期,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和突厥。今天,我们说匈奴和突厥时,有很多人都会认为它们是两个民族,其实不是这样的。准确地说,他们应该是两个群体,主体为匈奴和突厥,还有很多其他民族或者人种。而且,匈奴与突厥也是有血缘传承的,并不是说匈奴彻底从草原上消失或者融入了,而突厥是直接从草原上冒了出来那样。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匈奴或者突厥都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而不单指某一部落、某一群人或者某一个民族。

  匈奴,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将其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时的鬼方、混夷、獯鬻,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突厥,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我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现代意义上的突厥人也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个操突厥语族的民族的总称。突厥语民族主要有土耳其人,哈萨克人,土库曼人,维吾尔人,,鞑靼人(新疆及周边地区的),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和雅库特人等。

  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就能明白匈奴中为什么有黄种匈奴和白种匈奴,而黄种匈奴占多数;突厥中为什么有白种突厥和黄种突厥,而白种突厥占多数。这都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在这里,我们以汉唐为例,讲讲这一时期有多少汉族人融入了西北少数民族。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能精确到某一数字,但在一个大致的范畴内,同样能看到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

  中原汉族人融入西北边地少数民族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一个途经一是政府移民;二是战争和被少数民族掳掠;三是逃亡和自愿去少数民族区域居住。这里面的史料非常繁杂,不易收集和计算,只能说个大概。

  先说政府移民。从今天的史料看来,分明是从战国时期就有中原地区移民边地的先例,最有代表性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在低头向边地少数民族学习的过程中,也将长城修到了今天的河套地区,并将一些不听话或者犯了错误的贵族以及奴隶移河套地区。

  这可能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我们能看到的中原地区有组织地向边疆移民的开始。这个数字不会太大,我们也没法掌握其确切,但它却是政府向边地移民的开始,发生在公元前302年前后,史籍中没有确切的人数记载。

  是时期,修筑的将军在占据狼山(今天巴彦淖尔境阴山西段),夺取河南地后,秦朝政府向河套地区的移民。这次规模也不是很大,数字也不是非常确切,但也确是政府组织的有序的移民。史料中说,这发生在公元前211年,移民的数量大约有3万家,也正是这批人让河套地区出现了农耕经济。我们按一家三口人计,也就近十万人。

  汉代,如上所述的移民有很多次,我们在这里着重讲汉武帝时期两次规模较大的移民。移民是公元前127年收复河南地后,政府在今天的河套地区修筑朔方城,并将十万人移居这里。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关东大水,汉武帝一次性向陇西、北地、西河、上郡等地迁徙民众70万人,随后,汉朝政府还在这些地方开了“官田”,让60万边防官兵来开垦种植(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仅这两次移民就达到140万之众,也是我国移民实边的真正开始。

  看到这些数字,一些人可能会说这些移民没有真正和边地少数民族居住在一起,有的甚至拖家带口,根本不可能与边地少数民族发生融合的。当时的情况确也是这样,但谁也不能保证以后发生什么。

  事实是,通过今天的分析,这部分人当中有很多人没有回去,原因是朝代有兴衰,政权有更迭,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实力强盛时,他们很有可能不再像当初迁徙而来,在“寄人篱下”时,不会不与当地少数民族进行融合,通过两三代、三四代人,甚至更长时间被融入少数民族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在少数民族衰落时,这部分人与少数民族发生通婚交往等,也都很正常。

  再说战争和被掳掠。战争主要是军队战败投降。今天,这方面人们非常熟悉的是汉朝的与利二位将军的投降,公元前99年,李陵带兵的数字很精确,即5000步兵,如果战死三分之二,大约还有一千来人。公元前90年,汉武帝派出击匈奴时,他一人带领的部队大约为7万人,这支部队战败是因为李广利听到家中妻儿因巫蛊被捕收监的消息,不惜全军安危以求立功赎罪,一味冒进。李广利投降匈奴最终被匈奴人所杀,但当初匈奴人还是很看重他的,单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史书上说,这支部队伤亡巨大,但也不可能到了的地步,虽然说匈奴单于把女儿嫁给他一方面是看他在汉朝权高位重,但也不能排除他手上没有军队。

  比这两位将军更早的是后燕王(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这个人是是同乡好友,据说与刘邦是同一天生的,他就投降了匈奴。《汉书·匈奴传》中说,和卢绾一起投降匈奴的有万人(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卢绾活了63岁,于公元前194年死在了匈奴。

  至于被掳掠到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汉族人,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今天只能通过史书中的一些只言片语来判断。据《·南匈奴传》的记载,匈奴为了向汉朝表示友好,返送被其掳掠的汉族人有两次一次是公元50年,是匈奴北单于送人,具体数字不详;一次是南单于送人,公元78年,有万余人(所钞汉民男女及羌所略转卖入匈奴中者合万余人)。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羌人倒卖汉人到匈奴。

  另据《》记载,唐太宗时,一次性从东突厥统治者手中赎回汉族人8万人。而这不过是当时的一个缩影,它说明不管是匈奴还是突厥都有过因为人中与劳力问题而掳掠汉族人的史实。

  据林干编《匈奴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记载,匈奴当时有奴隶30万人,占匈奴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而这些奴隶主要是汉族人。

  被送或者赎回的这一部分人是没有完全被融合的,但又有多少个没有回来?他们在边地少数民族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乃至最终被完全融入少数民族。

  说逃亡和自愿去少数民族区域居住的。自愿去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没法说清,但还是能通过史料作以粗略分析。比方说,汉代侯应反对废除长城边塞有十条理由(今天一些人将之称为“侯应论边防”),其中就有防止汉族人逃往匈奴辖区的“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匈奴中乐,无奈侯望急何!’然时有亡者出塞。”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边疆的人民生活很苦,有很多人都想逃跑,还说匈奴那边生活好,边关管理太严。为此,时常有一些人逃到匈奴地界。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未年,仅今北京、河北一带就有十多万户人逃往乌桓(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及末年均有大量的汉族人民逃往少数民族居住区域,他们一般逃往辽西及隋时突厥牧区。

  另在五代时,还大量汉人逃往北方地区。这些在《》、《》以及其他一些史书中都有记载。《隋书·突厥传》中就说“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突厥)者无数。”

  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其盛也融合,衰也融合。盛之融合,歌舞升平;衰之融合,流离凄惨。后,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唐朝军队由河西、陇右、河湟三地内调,吐蕃占据河西地区,这些地方的大部分汉族人融入了吐蕃。而当年河西地区共有人口17万余,3万多户。

  历史就这样将我们的民族化成了一个你我难分的整体,在时间的长河是激起一朵朵浪花的,依然奔涌向前。而所有这些,零零总总加在一起,保守估计,仅在汉朝与唐朝至少有100万汉人融入匈奴与突厥。(文/路生)

  ,我们不防来看一看当年匈奴、突厥以及中原王朝的大致人口数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