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都喜欢说“赏”,这位皇帝竟然赏
我们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总能看到经常说“赏”,如饭菜可口,吃的高兴要“赏”;边关打了胜仗,高兴了要“赏”;看戏看的开心了,要“赏”;甚至被女人伺候舒服了,也要“赏”。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电视剧中,其实真实的历史中皇帝都会这样,只是没有电视剧那么夸张,次数那么频繁罢了。那为什么皇帝都喜欢说这个字呢?他有那么多东西赏吗?
通过对皇帝这个特殊职业和皇帝的心理分析,个人认为有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条:皇帝的“赏”在某种情况下是与“谢谢”等同的
在古代,有一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既然天下都是皇帝的,那他肯定要享受天下人的供养,所以他在享受别人提供的服务时不能说“谢谢”,不然掉份了,但皇帝也是人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他肯定是清楚的,你可以不说谢谢,但不能没有回报,不然别人肯定要说皇帝刻薄了,那以后还怎么继续享受好的服务,所以就有了“赏”,换个字身份的等级立马就突显出了,呢?,既然是赏,肯定是有东西,不过东西肯定是随意的,比如:一碗饭、一支笔、一匹马等等。
第二条:皇帝需要用“赏”来笼络人心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不仅有“赏”,更有“”。一个帝王术玩得溜的皇帝肯定懂得赏罚分明的道理,所以在驭下之时不能一味的去“严”和“罚”,“赏”必须要有,正所谓恩出于上,虽然“赏”的东西本身价值多大,但它的附加价值大啊,用于笼络人心再好不过了,经济又实惠。
第三条:皇帝不能大赏,只能小赏
在电视剧、史书、小说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字眼“功高震主,赏无可赏”,这个时候的臣子要么造反,要么受死,事实也确实是这个样子,臣子立了大功,就必须要赏,不然臣子还怎么有担当,臣子下面的人还怎么卖命,所以到了赏无可赏时双方就都尴尬了。历史上有的臣子就比较聪明,通过自身的智慧化解了这种尴尬,比如王剪,他在灭楚时,统率全秦国的军队,不放心啊,但聪明的王剪就很能为老板考虑,就多次写信给秦始皇要田要地要房子,在立下大功后,还说皇帝已经赏过了,从而避免了赏无可赏的局面。所以皇帝小而多次的赏才是正常君臣关系需要的,这是一种默契。
介绍那位因“赏”而亡国的皇帝,他就是后唐末帝李从珂。
公元934年,李从珂在凤翔造反出发时,答应每个士兵在进入洛阳后可以得100缗钱作为奖赏,登基后兑现诺言时,他不但搜刮遍了全洛阳城,还把所有库藏的旧东西以及各道贡献的物品,甚至于、太妃所用的器皿、服饰、簪环什么的全部搜刮了出来,才凑的差不多,但仍不够奖赏。在大臣的建议下才减少了奖赏,但士兵们不满意啊,就编造歌谣说:“除去菩萨,扶立生铁。”说的就是愍帝仁慈软弱如菩萨,末帝李从珂严厉坚强如生铁,所以大家心里都有一点后悔。军心开始动摇,直接导致李从珂与矛盾激化时军队不卖力,逼得自焚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