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寡居妇女生活的历史真相 素面朝天清心寡欲
许多论著都认为,妇女贞节观念淡薄把离婚与再嫁不当回事。而最近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唐代妇女其实多数倾向守节,再婚只是少数被迫的行为。10月24日,在西安举行的“纪念西安碑林建立9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发表了自己研究墓志所取得的成果,为人们揭开了唐代寡居妇女生活的历史真相。
网络配图
老夫少妻导致众多的妇女守寡
“唐代墓志中有关妇女守寡的记载,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即结婚不久就守寡;结婚10余年(约30岁)儿女还年幼时守寡;四五十岁开始的中年守寡以及守寡长达40-50年等多种情形。”张国刚教授说,《唐代墓志汇编》、《续编》的3000余墓志中,再婚和改嫁的妇女仅仅只有10例,而明确记载坚守贞节者就达到264例。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守寡妇女相当多,这个历史事实不容忽视!
通过对墓志中记载的事例分析发现,这些妇女的丈夫并非都是年轻而夭亡,恰恰相反,大多是。年轻妇女守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丈夫比妻子年龄普遍大得多”,形成了老夫少妻的婚姻模式。在老夫少妻模式下,年轻女子在丈夫死后,便守着一份或多或少的资产,抚养子女,维持生计。
网络配图
孩子年幼是改嫁的主要原因
通过研究,张国刚发现,孩子年幼、本人年轻是唐代寡居妇女改嫁的一个主要原因。,寡妇再嫁也有生理和精神的原因。有的寡妇无法忍受孤独而再嫁,而一般农村寡妇再嫁,只能与一些个人条件不太好的男子结合,《太平广记》中就记载有鳏夫老头想结束独身生活,而娶一位寡妇为妻的事件。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寡居妇女再婚选择余地比较小的现实。
张国刚说,魏晋隋唐的士族根据儒家道德要求,形成了独特的礼法门风。妇女盛行自由改嫁,到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原因在于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普及,这反映了儒家礼法文化正逐渐为当时社会所接受。
寡居妇女素面朝天清心寡欲
不同年龄的妇女,其进入寡居生活的心态是很不一样的,也很难一概而论,尽管墓志中都极力描述寡妇的哀戚之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守寡的妇女要从此“摒绝人事”,素面朝天,清心寡欲,苟度余生。
网络配图
张国刚说,丧偶之后,寡妇在坚守贞节的,还要履行作为母亲的职责,抚养遗孤,做到所谓“妇典母范”,这也是当时社会对她们的要求。为了清心寡欲,求助于是大多数寡居妇女们的共同选择。妇女年纪轻轻就空守闺房,承受着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既要抚养儿女、侍奉公婆、操持家务,还得忍受漫长的孤寂。在这种状态下,佛教的虚空世界就成为其精神上的寄托。
历史故事
- 关于嘉兴移动用户最关心的服务问题
- 郭富城邀友人吃开年饭 开超级跑车惹人注目
- 彝族凉山旅游(凉山彝族景点)
- 毛阿敏《相思》背后蕴含的情感故事是什么
- 中国十大石窟宁夏(走进千年石窟遇见须弥之光—
- 菲律宾人死后是怎么样处理的---
- 江西富豪排行榜2016,李义海成江西首富(身价14
- 微笑狗真实事件微笑狗是什么看了哔哩哔哩有
- 如何找到适合我的冷系女生头像
- 姚笛高杰个人简介姚笛新婚老公身价多少亿
- 颜如晶家境背景强大到你无法想象,真的是这样
- 长阳十大旅游景区(长阳周边景点)
- 美女厨房主持人沈星41岁沈星近照曝光,她如今
- 如何找到有效的祛斑产品 祛斑产品市场大盘点
- 虎牙楚河游戏列表虎牙楚河玩的什么游戏可以
- 为什么手机数据线连不上电脑(3个方法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