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直至坚持到眼睛看不见

天下奇闻 2023-03-15 11:56www.dkct.cn天下奇闻

经文、史籍、画版……这里,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是藏族文化的长城是史诗与奇迹

这里,是德格印经院

虽然不是寺庙,在印经院墙外,仍有许多藏民沿围墙转经、磕长头,他们的额头与发须沾满泥土,脸上却泛着乌金一样吉祥的亮光。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而德格印经院是整个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的集聚之地,所以人们相信,只要前来印经院朝拜一次,就会功德倍增,获得智慧解脱。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印经院完整保存的印版有27万多块(一说30多万块),其中包含着不少稀世珍版、孤版。说这座“雪山下的宝库”承载着藏文化的延续,毫不夸张。


而这宝库之所以珍宝荟萃、熠熠夺目,正是得益于其丰饶的藏书与印版收藏。现在,在像西绕彭措这样的雕刻艺人的持续工作下,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西绕彭措,是雕版手艺人

雕版手艺世界级非遗“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的重要一环盘膝、侧身、紧握刻刀33年来,他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从未间断

他说,他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直到眼睛看不见为止

一身红色加棕色的藏服,一顶包裹得严实的厚棉帽,手里还拎着一个用绒布裹起来的包袱,他是个打扮平常的本地人。见到来访者,他只羞赧地淡淡一笑,站到一旁,像是要随时听候安排。 而其实,这里是他的地盘。

20岁上,他掌握了雕刻印版的手艺。之后,西绕彭措就一直在德格印经院工作,到今日,已经33年了。对于这座无数人仰望的德格印经院,他是最熟悉不过的了。

这熟悉,从何开始?

学习雕刻印版要从学习经文内容开始。

“先学习文字,也就是经文内容,再练习藏文书法,才能学习雕刻”。


一块长20公分、宽5公分的印版,需要4到5天才能完整刻完。刻完后,还要检查错别字,都核对无误后,经过刷酥油、晒干等步骤,印版才算完成,嗣后正式投入印刷使用。这其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目前德格印经院有近二十来位从事印版雕刻的手艺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0多岁。他们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八个小时,工作内容就是不断将经文雕刻到印版上去。长时间地盘坐和雕刻,让多数雕刻艺人都落下了“职业病”。“比如身体出现往一个方向倾斜的状况”,西绕彭措一手托起印版、侧头解释“因为要一直保持这个姿势”。

除了身体倾斜,视力受损也是雕版艺人们的职业病之一。一般到了60多岁,雕版艺人的眼睛就难以看清楚了,这也就意味着他们雕版职业生涯的结束。

这深情,缘何而起?

伤身体、害视力、费心劳神、日复一日。西绕彭措喜欢这项工作吗?喜欢它什么呢?他喜欢。他认真地想了想,回答说,雕版这份工作,让他有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感觉,每刻一遍经文,他就又重新理解了一遍经文,对藏文的理解也就更深了。

这回答,让人钦敬,惹人艳羡。

一辈子做一件事,一辈子都从中受益,是这件事有意义还是做这件事的人有智慧呢?

这缘分,何时了断?

西绕彭措今年53岁,他打算何时退休?听到这个问题,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坚持到眼睛看不见为止吧”。

像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雕刻印版这项考验耐心和毅力的手艺,如今也面临难以传承的问题。西绕彭措有意将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们觉得辛苦,不愿意学。提起这事,西绕彭措笑了笑,露出一副无奈却又顺其自然的神情。 尽管如此,西绕彭措还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在印经院教了十来个徒弟。其中最大的30岁,最小的刚20岁。西绕彭措骄傲地介绍说,经过两三年的学习,他有两个徒弟经已经出师了。

扎西德勒

西绕彭措的家离德格印经院不远,在逼仄的家里,他还有一处工作间,平时在印经院没能完成的印版,西绕彭措会带回家,坐在这间小屋里继续刻制。西绕彭措翻出一些自己平日刻的印版给我们看,还将一些印刷有藏文的成品赠予我们,每递送一次,口中念诵一句,“扎西德勒”。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