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预防 与埃博拉一样致命

天下奇闻 2023-03-16 08:38www.dkct.cn天下奇闻

马尔堡病毒,又称为绿猴病病毒,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结构几乎一样,比埃博拉病毒出现要早很多,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马尔堡病毒就肆虐了非洲某些区域,2004年在安哥拉大爆发造成300多人死亡,马尔堡病毒是靠什么途径传播的呢?又怎么预防呢?

马尔堡病毒介绍

马尔堡病毒,又称绿猴病病毒,绿猴因子、马尔、马堡病毒等,是一种致命性病毒,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马尔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有关,亦是同样源自非洲乌干达及肯尼亚一带,为人类和其他灵长类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但病毒终极来源不明。马尔堡病毒结构为典型的丝状病毒,形似丝线,直径通常一样,但长度介于800至14000纳米,通常感染力最强时长度约为790纳米,病毒物质由七种已知蛋白质组成,马尔堡病毒结构与埃博拉几乎一样,但两者的抗原反应不一。

马尔堡病毒的来源

马尔堡病毒是一种来源于动物的传染病源,存在于非洲某些区域的健康宿主中。人和灵长类动物为二次宿主,表现出极高的致病性及极高的死亡率。科学家经过数年努力,尝试在沙哈拉以南的非洲找到丝状病毒感染的自然宿主,并未成功。但科学家发现,迄今为止绝大多数马尔堡病毒的爆发都与人类进入栖息蝙蝠的洞穴有关,因而蝙蝠被怀疑在病毒的传播周期中起着重要作用。2007年科学家从一种埃及果蝠的健康群中分离了一株马尔堡病毒,与同年乌干达感染的马尔堡病毒为同一株。不过现在还不确定埃及果蝠就是马尔堡病毒的唯一宿主,或者说不清楚埃及果蝠为该病毒的天然储库或仅仅只是中间宿主。

马尔堡病毒的历史

马尔堡病毒出现于1967年8月,在德国的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南斯拉夫的贝尔格拉德,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感染了一种未知的传染病。当时的31个病人(25名原发感染,6人二次感染)发展为极为严重的症状,最终引起7人死亡。感染源追溯到一批从乌干达运输至三地的非洲绿猴。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分离得到的病原体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丝状病毒,并以当时发病最多的马尔堡命名为马尔堡病毒,由于该病毒引起的病症多为发热及出血,遂将该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为马尔堡出血热。

自1967年,马尔堡病毒绝迹八年,直到1975年在南非的约翰尼斯堡的一家医院接待了一位穿过非洲津巴布韦的澳大利亚人,他的症状让人回想起了1967年欧洲爆发的马尔堡出血热。这位旅行者死后,疾病传染给他的同伴和一位照料他的护士,起先怀疑是拉萨热,病人被隔离,很快限制了病毒的传播和爆发。二次感染的两例病人恢复,马尔堡病毒被确诊为这次疾病的感染源。

从1975-1985年间,马尔堡出血热只在东部和南部非洲零星发生。由于马尔堡出血热引起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疾病,马尔堡病毒一度被认为比埃博拉疾病危害程度要小。直到1998-2000年间及2004-2005年间马尔堡病毒的两次大爆发,改变了这种观点。1998-200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金矿矿工集体感染了马尔堡病毒,加上后续的传染,共引起154人感染,128例死亡,死亡率83%;2004-2005年,在非洲安哥拉爆发的马尔堡病毒感染人数374例,死亡329例,死亡率高达88%。

马尔堡病毒的传播途径

初次感染马尔堡病毒的病人是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感染的,储存宿主或二次感染宿主如灵长类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接触马尔堡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包括唾液、汗液、粪便、尿液、眼泪和母乳)。典型的暴露风险包括医疗护理马尔堡出血热病人以及不使用正确的保护方式处理病人尸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病毒在泪液、精液及肝活组织中可持续存在数星期至数月,持续监测恢复期的病毒尤为重要。

马尔堡病毒如何预防?

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或疫苗,马尔堡病毒感染爆发期间,采取的预防措施对于疾病的控制尤为重要。控制疾病爆发期传播的主要聚焦点在于预防二次感染以及降低更进一步的初级感染。降低人与人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风险,提高马尔堡病毒感染的风险意识和个人防护意识,是降低这类传染病扩散以及降低死亡的有效方法。在马尔堡出血热爆发期间,最有效的措施是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医护人员应该全副武装;应该尽量使用负压病房;患者使用的针头、医疗设备、患者排泄物等等都必须严格消毒处理;病人尸体也应严格处理;病人的接触者和可疑的接触者应严格隔离观察至少21天。

,常规时期在潜在感染地区,对疾病的预防也极为重要。非疾病爆发期,对非洲潜在感染地区的动物养殖场需要进行常规性的检测,避免动物与果蝠接触产生感染,这类感染会潜在增加病毒传播,引起或增加马尔堡出血热的爆发。,还需要对矿工或进入潜在感染地区特别是进入洞穴的人员健康情况进行监测。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