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风:为何古代有那么多人喜好男风

天下奇闻 2024-05-09 14:20www.dkct.cn天下奇闻
       同性恋这个群体,亘古有之。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对这一群体也有了很高的尊重与包容,甚至还出现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
虽然同性之爱在现代社会不足为奇,但放到古代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离经叛道,难以启齿。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喜好“男风”的记载。
男风:为何古代有那么多人喜好男风
此后几千年的朝代更迭中,“男风”之好都贯穿始终,最具代表性的是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
而男风的盛行跟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都密不可分。
战国至东汉,君王始兴男风
在中国古代,同性恋这个群体有着非常雅致的称谓。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龙阳之好”和“断袖之癖”,分别出自战国时期和汉朝的典故。
在《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战国时期的魏王对一位名叫龙阳的俊秀男子非常倾心。二人经常一同外出,享受静谧的垂钓时光。
有一天在垂钓时,龙阳突然哀伤啜泣起来。魏王问他所谓何事。
龙阳答道“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
龙阳看到魏王垂钓过程中,每钓到一条大鱼都会非常开心。
但当他钓到更大的鱼时,便会毫不犹豫将上一条鱼抛之脑后。
见到此情此景,龙阳不禁联想到了自身。
魏王拥有天下的美人,而他自己也是因为色相而得宠。
如果更俊美的人出现,恐怕龙阳也会如池中之鱼,被弃之如敝履。
魏王听后十分动容,为了让其安心,竟然下令全国上下禁止讨论美人,否则将满门抄斩。
自此,“龙阳之好”的典故就被慢慢流传了下来,被古人用来形容男子与男子之间的同性之爱。
而“断袖之癖”讲述的是汉哀帝与其宠臣董贤之间的爱情故事。
董贤的父亲曾经是宫中的御史大夫,在汉哀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被父亲送进宫中做了太子舍人。两人早便相识了。
董贤生得更加俊美秀气,汉哀帝对他一见倾心,
汉哀帝即位后,两人便一直出入同行。
彼时,迫于礼教束缚,董贤只能以驸马都尉侍中的身份入宫,随侍皇帝。
汉哀帝对这位宠臣的怜爱之情从“断袖之癖”的典故中就可窥见一斑。
根据《汉书·董贤传》所记载“又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于是,“断袖之癖”也就成了代表的男同爱好的经典称谓了。
不过,即便天子好须眉,民间对同性之爱的偏见也没有消退。
龙阳之好真正得以蔚然成风是在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民间盛行男风
魏晋时期兵祸四起,被称为“大乱之世”。
西晋的“八王之乱”让汉人的种族存亡受到极大威胁,社会动荡不安。
乱世之下,封建伦理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遭到破坏,人们无所适从,只能将精神寄托都放在玄学之上,奉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观念。
这也让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愈发放荡不羁,男风文化得以肆意滋生,野蛮生长。
再加上,经历“五胡乱华”之后,很多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风俗被带入中原。
他们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较为开放,没有过多性别间的忌讳,经常不分男女,成千上百人共宿一个毡帐。
而且在战乱年代,男女比例失衡是必然的。
久而久之,很多男人在军中也会慢慢将战友情发展成为基情。
当时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子开始向阴柔化发展,非常注重容貌和外形。
古代十大美男当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占了七人,即众人所熟知的就有潘安、卫玠、嵇康、兰陵王、慕容冲等。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西晋时期的美男子潘安。
他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
根据《晋书·潘岳传》的记载,潘安每次出行走在洛阳的大街上,凡是路过的民众妇女“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热情地往他车里丢东西。
每次回到家,潘安的马车后面都被装得满满当当。
,现代人也经常用“貌若潘安”这个成语来形容男子相貌出众。
在这种“美”的追求和热捧下,有一种具有致幻功能的药物开始风靡——五石散。
顾名思义,这就是由五种不同的石头制作成的伤寒药物。
人食用后身体会微微发热,面容显得红润而娇嫩,这非常符合当时魏晋南北朝所奉行的审美标准。
而且当时五石散在上层名仕当中非常流行。
人们为了驱散因服五石散而产生的体热,通常都会褪去多余衣衫。
,魏晋名仕常常会给人一种宽衣解带的飘逸感,显得风情万种。
如此一来,“男风”的发展变得愈发不可收拾。
佛教盛行、儒家伦理被破坏,人们对于“好”与“坏”的界定已经模糊不清,普世价值观变得畸形。
甚至很多高官显贵的家里都蓄养娈童乐伎,并将此作为彰显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晋朝的石崇和王凯就曾将几百个娈童当做赌注,通过下棋比输赢,炫财富。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相比魏晋南北朝,男风真正达到鼎盛的时期,却是在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明清两代。
明清两代 “男风”达历史之最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在《情史》中写道“羽族自凤凰、孔雀及鸡雉之属,文彩并属于雄。”
他认为“天下之色,皆男胜女。”
冯梦龙的话将喜好男风归结于天性使然。
这种观点也为明清的男风盛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当时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各个阶层都对男风趋之若鹜。
历史上的明武宗朱厚照就是沉溺男色的典型例子,尤其对娈童有着异乎寻常的迷恋情节,甚至常常沉迷于行乐而不理朝政。
明朝中后期的明英宗、明神宗和明熹宗几位皇帝也普遍热衷于狎玩男色。
而且,这种男风之气在士大夫群体中也十分流行。
很多士大夫都蓄养娈童,沉溺于男妓美色,甚至会将自己风流韵事拿来当谈资,相互炫耀攀比。
上行下效,宫廷中盛行的男风之气也被民间效仿。
春宫画和同性小说在那时便已经开始流行了。
,民间开设的男妓馆更是数不胜数。
到了清朝,男风也一直延续并盛着。
据说很多人经历了改朝换代、家破人亡以后,将沉溺于男色作为缓解痛苦、慰藉心灵的手段。
明清时期男风能盛行到如此地步,很大一部分受到了程朱理学兴起的影响。
“存天理、灭人欲”让人们遭受了极端的压抑和禁锢。
虽然明朝两朝前期,社会还算安稳,男风只是有所延续,但并没有到达泛滥的地步。
到后来,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应运而生,崇尚“心即是理”,强有力地冲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桎梏,开始主张自然情欲,解放人的本性。
朝中很多官员和士大夫纷纷响应号召,将此视作道德观念上的巨大进步。
物极必反,长期的压抑与遏制,让人们在人性自由的大门打开后变得毫无节制,报复性纵欲,男风文化也盛极一时。
当时以同性之爱为主题的文学小说作品如雨后春笋,为整个社会风气起到了催化作用。
甚至在中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红楼梦》里,就有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故事情节。
主人公贾宝玉与秦钟和蒋玉涵两位男子也曾产生过同性之间的情愫。
图-阳明心学
到了清朝初期,满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血统纯正,对性的控制非常严酷,严禁满汉通婚。
男女交接的环境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同性恋就成了广为默许的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
毕竟同性之爱并不会扰乱血统,对封建礼教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
后记
,古代男风盛行只是一种社会表象。
它背后蕴藏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状况才是同性恋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某种现象以非正常程度盛行时,往往都因为它曾长期受到打压和遏制。
站在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看,同性之爱在很长的历史时光里被大肆遏制,这是中华民族封建礼教的悲剧写照。
虽然过度盛行的男风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场荼毒,但将同性恋断章取义地认定为“病态”也有失偏颇。
这让很多同性恋者在政治运动中成为了历史牺牲品。
站在现代视角看,同性恋这个群体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尊重和理解。
人类的每一种情感都有其正当之处,同性之爱也是人性自由的选择。
       想要建立健康的社会发展秩序,我们就应该以史为鉴,充分尊重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