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新年的习俗

社会热点 2023-04-06 08:19www.dkct.cn热点事件

新年的习俗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形成高潮。
贴春联和门神
祭灶
蒸花馍
写春联
吃灶糖
扫尘
置天地桌
吃年夜饭
守岁
接神
踩祟
接财神
开门炮仗
拜年
占岁
饮屠苏酒
聚财
祭财神(北方)
烧门神纸 
谷子生日
小年朝
贴“赤口”
“送年”
送穷
开市
“熏天”
吃七宝羹
 送火神
元宵节
春节习俗的英文介绍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People usually decorate the doors and indos ith red papercuts.becouse red means good luck.People usually clean house too.becouse they ant to seep aay bad luck.Children can get some ne clothes or presents from their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综合实践:春节习俗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的各地民族习惯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各地民族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庆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壮族与汉族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五、活动结果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春节。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能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满意请采纳~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壮族春节习俗中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区,取回新水后立即过秤,和同量旧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用各色布缝制,四角和底部缀有五绺流苏,中间系彩绳。球心充以谷糠,重约半公斤的活动活动。
  壮族春节习俗中初一是不访亲友的,忌拿刀,不得砍东西。据说这一天拿刀砍东西,就会把新年的好运都砍掉了。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开展山歌赛、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初一至十五,丰盛的菜肴,无尽温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年间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壮族春节习俗中,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壮族春节习俗中的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