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世界之最 2023-04-05 21:58www.dkct.cn世界之最大全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说起中国的古代十大兵书你能想起几部,估计大多数人只能想到《孙子兵法》,还有些人想的《三十六计》,不过很遗憾《三十六计》是后人的并不能算作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听作。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 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推崇。 《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8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省山西汉墓中发现其残简。 该书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普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六篇,都系后人所作,有英、日,法、 俄等译本。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时的作品,现存6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时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等.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太白阴经》由康代李筌撰写,共10卷•《四厍全书》收录的S卷本,是后人合并的。 《虎钤经》由宋代许洞撰写,全书20卷,共〗20篇,内容主要发挥《孙子兵法》和《太白阴经》的观点,前10卷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 《纪效新书》亦称《纪效》,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或问篇》作为总序,是一本练兵和作战经验的.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此书和《纪效新书》合称戚氏兵书姐妹篇。 下面再来比较详细的介绍一下中国十大兵书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国家更替时期,由于诸多的战事,使得在很早的时候,便产生了关于军事战争的著作。这些军事兵法集著,具有广泛的影响。 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最早的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两部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和宫本武藏《五轮书》),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其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今存13篇 《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兵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孙子兵法》第二——《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他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战国时期吴起的著作——《吴子》 战国时期,卫国吴起所著。魏国文侯,魏国武侯辑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六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系后人所托。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吴起继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在《料敌》篇中强调了了解和分析敌情的重要意义,并且具体指出了处于6种情况的国家,不可轻易与其作战。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在《应变》篇具体论述了在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略。 《治兵》《论将》和《励士》3篇主要阐述了他的治军思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兵。 传说中姜太公的著作——《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秦国军事家尉缭的著作——《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意见《尉缭子》是一部伪书。虽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兵形势"《尉缭》31篇,但今存《尉缭子》不讲“兵形势”,显然不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尉缭》,而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不过,自从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尉缭子》残简出土后,学者们发现残简有6篇与今存《尉缭子》相合,伪书一说已遭到大多数人否定。另有唐魏徵《群书治要》辑《尉缭子》4篇,对考校此书均有重要价值。 第二种意见《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是战国时人,此书的前身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兵形势”《尉缭》31篇。 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它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杂家”兼合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应论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今存《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今存《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宋人将“杂家”《尉缭子》收入《武经七书》,归入兵家。所以后人多误认《尉缭子》为兵家之书。 《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战略、战术上,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常和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增加的内容。 《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思想中糅合了儒、法、道各家观点,这也许是被纳入杂家的主要原因。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齐威王时期的著作——《司马法》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司马法的作者据相关资料记载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司马大将军司马穰苴所著,其人本姓田,受封司马大将军,故称司马穰苴。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士”。(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迄至清代,姚际恒、龚自珍等人,疑为伪书。但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详加考查,显然根据不足。(参见兰永蔚著《春秋时期的步兵?〈司马法〉书考》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法》流传至今已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也还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司马法》论述的范围极为广泛,基本涉及了军事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古代用兵与治兵的原则,包括夏商周三代的出师礼仪、兵器、徽章、赏罚、警戒等方面的重要史料。,还有很丰富的哲理思想,很重视战争中精神、物质力量之间的转化和轻与重辨证关系的统一。对于人的因素、士气的作用非常重视。 唐代著名的兵书——《太白阴经》 全名《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荃。 李筌,身世不详,唯《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又《神仙感遇传》云,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10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太白阴符》当即此书。此书分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遁甲、杂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国有富强,内外兼修,可谓持平之论,与一般兵书以权谋相尚者迥异。杜佑《通典》"兵类"取通论二家,一为李靖《兵法》,一即此经。可见其为时人所重。传世版本主要有《墨海金壶》据影宋抄本、《守山阁丛书》据旧钞残本辑补,皆为10卷。 此书内容丰富,李荃在进书表中称“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囊括无遗,秋毫毕录。其阴阳天道,风云向背,虽远人事,亦存而不忘。”,後人非常重视。 论述实际用兵的问题的兵书——《虎钤经》 北宋吴郡(今苏州市)人许洞所著,许洞是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科学家沈括的二舅。擅长武术,精于兵学,而且文才也很好。但一生未受重用。 中国宋代著名兵书。北宋吴郡(今江苏吴县)人许洞,历四年于景德元年(1004)撰成,凡20卷,210篇,共论210个问题。许洞曾任雄武军推官、 均州参军等职。该书现存明嘉靖刊本及清《四库全书》等刊刻本。《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许洞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虎钤经》,明刊本,下同),重视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 戚继光的著作——《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他在《自序)中说 “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海诸三军俾习焉。顾苦于缮写之难也,爱授粹人。客为题曰《纪效新书》。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这段话说明了撰写本书的目的、成书的时代、背境和主要内容、特点,以及书名的来历和含意。但未言及具体成书年代。据《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记载“嘉靖三十九年,……春正月,创鸳鸯阵,著《纪效新书》。”说明《纪效新书》当写成于戚继光调任浙江抗倭的第六年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纪效新书》原本十八卷,卷首一卷。具体篇目如下卷首包括“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纪效或问”三篇。正文分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阵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较篇第六、行营篇第七、操练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长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篇第十四、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共十八篇十八卷。 戚继光练兵时的著作——《练兵实纪》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练兵实纪》戚氏兵书姐妹篇。九卷九篇共二百六十四条,具体篇目是练伍法第一、练胆气第二、练耳目第三、练手足第四、练营阵第五(场操)、练营阵第六(行营)、练营阵第七(野营)、练营阵第八(战约)、练将第九。后附杂集六卷六篇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登坛口授(李超、胡守仁辑)、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书前还冠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十五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 《练兵实纪》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正文一至四卷侧重单兵训练;五至八卷和“杂集”的《军器解》、《车步骑营阵解》讲营阵训练;正文第九卷和“杂集”中的《储练通论(上下篇)》、《将官到任宝鉴》和《登坛口授》等篇记述了将帅的选拔培养、应具备的条件等。 《练兵实纪》写于《纪效新书》之后,起笔于1568年,成橛?571年。它既注意吸收南方练兵的经验,又结合北方练兵的实际,其练兵思想在《纪效新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练兵实纪》,清代常州麟玉山房刊本刻成《练兵纪实》。《明史?戚继光传》记作《练兵事实》,显系笔误。中华书局点校本据《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校为《练兵纪实》欠妥,因上述书目作《练兵实纪》,应校为《练兵实纪》为是。 中国历代兵书 本书目录一 发展源流篇 1 甲骨文和金文的军事记载 2 最早的兵书《军志》和《军政》 3 兵书著述的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 4 兵书著述的创新 5 兵书著述的第二次高潮——明代后期 6 兵书著述(含译)的第三次高潮——清代后期 二 历代兵书集粹篇 1 “兵圣”孙武及其“兵经”《孙子兵法》 2 战绩煌煌的吴起及《吴子》 3 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及其宏大深远的《司马法》 4 身残志坚的孙膑与竹简《孙膜兵法》 5 兴周灭纣的姜子牙及《六韬》 6 圯上奇翁黄石公及《三略》 7 少室书生李筌及《太白阴经》 8 知文通武的曾公亮及其《武经总要》 9 城防专家陈规及《守城录》 10 首倡兵制研究的陈傅良与《历代兵制》 11 抗倭名将戚继光及其练兵论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12 首倡海防研究的郑若曾及《筹海图编》、《海防图论》、《江南经略》 13 自发从戎的何良臣和《阵纪》 14 博学知兵的唐顺之及《武编》 15 火绳枪专家赵士桢与《神器谱》 16 威严廉洁的何汝宾及创论火器战法的《兵录》 17 兵学巨匠茅元仪及其编纂的《武备忘》 18 威震蓟辽的孙承宗和《车营扣答合编》 19 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与《西法神机》 20 火器理论家焦勖及其专著《火攻挈要》 21 博学多思的黄道周及其评注的《厂名将传》 22 宛溪先生顾祖禹及其千古绝作《读史方舆纪要》 23 师夷制夷的倡导者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24 军事技术家华蘅芳及其译著《防海新论》 25 兵工专家徐建寅及其《兵学新书》 三 中国兵书通览篇 1 历代兵书究竟有多少 2 历代兵书的分类 3 历代兵书论述了哪些军事问题 4 历代兵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5 历代兵书的特点 6 中外兵书的交流 《中国历代兵书集成》99年出版,简体横排,原文加白话译文 [目录] 孙子 吴子 司马法 孙膑兵法 尉缭子 六韬 黄帝阴符经 黄石公三略 百战奇略 诸葛亮兵法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卫公兵法辑本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虎钤经 十七史百将传 守城录 何博士备论 武经总要 历代兵制 翠微先生北征录 练兵实纪 投笔肤谈 纪效新书 武编 广名将传 三十六计 曾胡治兵语录 阵纪 草庐经略 素收 美芹十论 武经龟鉴 兵法心要 八阵图合变说 筹海图编 乡约 塞语 登坛必究 武备心略 救命书 战略 兵机要廖 武备志 车营扣答合编 金汤借箸十二筹 兵谋 兵迹 火攻挈要 城守筹略 乾坤大略 兵经百言 兵镜备考 兵镜或问 治平胜算全书 灰画集 戊笈谈兵 洴澼百金方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本文地址: http://.196nk./zhongguozhizui/yishu/2974.html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