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是什么民族:调查显示为明朝汉族与土族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由56个名族组成的,,实际上,中国还有另一个神秘独立族群,他们被誉为是中国的「第57个」民族,他们就是穿青人,认识穿青人的朋友会发现,穿青人身份证上民族那一栏写着穿青人,可是在56个名族中并没有这一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穿青人作为“未识别待定民族”,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以“青”、“青族”或“穿青人”写上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仍然印着“穿青人”三字,全国火车票、机票、酒店宾馆等通行无阻。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毕节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南州等六个市(州)所属的二十多个县(市、区),他们人口大约有约六十七万人。他们的传统服饰尚青色,在历史上被叫做“穿青人”。解放后,穿青人要求承认其为少数民族,但一直都存在着争议。
1955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派人来到贵州,对穿青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进行调查。以费孝通教授为首的调查组通过对当地部分穿青人的家谱、墓碑记载以及传说的调查,认为穿青人是明朝汉族征南将士与当地土族的后代,他们是汉人而不是少数民族。
但此结论一出来,穿青人立马炸了锅,强烈要求将自己认定为少数民族。
当时,为了民族大团结,虽然维持了原有的结论,但在身份证民族一栏可以填写“穿青人”,享受少数民族的待遇。
从居住地域来说,穿青与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村寨连绵百余里。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地区,街场基本上没有。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现在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
关于穿青人的民族界定的问题成为争议问题,虽然暂时搁置,但最终还是要解决的。在1984年,贵州省民族识别办公室重启穿青人民族认定工作。1985年3月,贵州省民委有关人员带着这份报告向国家民委汇报,要求将穿青人识别为单一少数民族,还是被否定,维持其为汉族的结论。
随后,相关部门指出先维持现状,即凡已经按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候原来怎么填写仍然怎么填写。
而到了2003年,相关部门曾要求穿青人在身份证的民族成分的填法时要填“汉族”,但这引起了穿青人的不满。后来,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对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候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穿青人”。
至此,穿青人依然可以在第二代身份证的民族成分上填写“穿青人”,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实际上,穿青人无论是归为汉族,还是“穿青族”,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民族大团结,携手共进,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