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郑和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他是谁呢??不,这位号称世界第一的最早的航海其实是明朝的太监——。
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是我国明代的郑和。郑和出生于今天的昆明,原本姓马,是回族人。因为他担任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太监,所以被称为“三保太监”。明朝初期正是太平盛世,当时中国的工艺发展和航海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郑和就在这
个时候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一共享了28年的时间。在这28年间,郑和的船队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岸和红海海口。近几年,甚至有科学家提出郑和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72年就已经发现了美洲。郑和下西洋进行贸易和访问的壮举不仅宣扬了国威,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更为世界的航海史书写了光辉的一笔。他所撰写的《郑和航海图》和《键位编》成为了最重要的古代航海资料。在他的航海笔录屮详细记载了沿途的见闻,其中包括和海盗的周旋以及在苏门答腊国发生的冲突。这些史料的记载更加深了人们对郑和这个有勇有谋的航海家的敬佩之情。
郑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原姓马名文彬,字和,回族,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及武术家。是大明国奉佛信官。奉明成祖令进行七次航行,史称“郑和下西洋”,总航程达七万多海里,足绕地球三周有余。
郑和是回族人,其阿拉伯名为哈儿只·马哈茂德·赡思丁( 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朝初期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又称为不花剌国)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哈只米的纳,祖母温氏。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袭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东南亚考察论郑和》摘自某文考证,说郑和的生日是阴历八月二十三日(1371年9月23日);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接受了而成为宦官之后,服侍燕王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国师姚道衍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一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武功高强,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根据明代御用相士中书舍人袁忠彻记述“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选派郑和领兵出洋,曾征询袁忠彻,袁回答“三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遂令统督以往,所至威服。”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首山。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嗣子,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郑和事迹
郑和航海生涯,始于永乐元年,先是出使暹罗,永乐二年出使,年底会朝复命。跟着是奉敕七下西洋。前后共出洋九次。
郑和出使暹罗国
永乐元年(1403年),太监郑和等奉差出使暹罗国。经大星洋,忽遇风涛,郑和祈天妃保佑,风平浪静。出使过程中郑和船队舟师沿途累次校正针路,牵星图样,海岛水势山形,画成图样。郑和归来后,奉命整理天妃庙。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
永乐二年(1404年)倭寇骚乱直隶、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郑和往日本,奉敕讨贼,由宁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年日本王源道义遣使,献上在壹歧,对马等岛所俘获的倭寇;乃命来使按其本国法处置,令一人生火,将倭寇上蒸笼蒸杀。明成祖嘉奖源道义勤诚,遣鸿庐寺少卿潘赐,内官王进等赍玺书冕服,赐日本王,令十年一贡。
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足利义满受明朝封赏,并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有人对“郑和出使日本”的真实性存疑,尤其是“水师10万到日本”的说法。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预中,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纵马六甲海峡(往来中国及海洋贸易的要道),选择扶植拜里迷苏剌,于1409年郑和授与其国玺及皇袍。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使其在马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日渐富庶繁荣的中心。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马六甲、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据记载,郑和的船队曾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慢八撒以及拉穆等地。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诏出使西洋。同年冬,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等统率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宝舟四十八号出使西洋[31]。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地,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僧人慧信,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国国国国国国),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因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开始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并于此地设衣冠冢[34],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