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泉水最多的城市:济南市
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市,自古就以泉水众多著称于世,是中国也是世界泉水最多的城市。“泉城”位于山东中部.南倚泰山、 北临黄河。这些泉水,主要分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和五龙潭等4大泉群。
趵突泉又名槛泉,旧称泺,为泺水的源头。三股泉水成一线紧密排列,齐声迸发,声势浩大,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泉",是泉城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也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趵突泉是地理上典型的自流井。成因也大致与此相同。形成自喷井的条件是山谷地形,地下水沿着岩层向低处流动,在低处的岩石裂缝上升并在较高的水压下产生自喷。
济南地下深层是由变质岩花岗岩构成的底床,上层是石灰质沉积岩。沉积岩容易透水,花岗岩防止地下水继续向下渗透。济南南部是泰山山脉的最北部,北部则是著名的地上河黄河。这就形成了市区相对较低的盆地结构。降水从南部山区经过渗透进入地下河,在市区下面汇集产生水压。各大泉群就是泉水外泄的出口。
黑虎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趵突泉街道环城公园东南隅(原济南内城东南护城河外侧),隔河北与解放阁相对,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亦作为黑虎泉泉群的主泉列入2004年4月评选的新七十二名泉中。该泉群沿南护城河两岸分布,东起解放阁,向西延伸约700米,共有14处泉池,为济南第二大泉群。
黑虎泉一名最早见于金代《名泉碑》,《历乘》亦载黑虎泉自“崖下水出,汇为一池,汩汩有声,流入城壕,其清可鉴眉须。”关于其名来源有多种说法,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泉源出于悬崖下深凹的洞穴,中有一巨石盘曲伏卧,因遍生苔藓而显苍黑,状如猛虎深藏,泉水从巨石下涌出,激湍撞击,水声轰鸣,状若虎啸,再加上每逢夜半风扑洞中,伴随泉水喷涌更壮其声,故称黑虎泉。
明代嘉靖年间曾在洞穴上方建有黑虎庙,后颓圮,清代修砌石池时改以石雕虎头引水[2]。1931年8月泉池扩建,除扩大、加深外四周砌以石壁及短墙,并增为三个虎头喷水。1985年在环城公园整修时又增设了观赏泉水的亭台,供游人凭栏赏看泉涌及周边景色。
该泉泉水标高27.88米,泉水从高2米、宽1.5米、深3米的洞穴岩孔中涌出,继而从并列的三个石雕虎头中喷入长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通过池北岸的水闸泻入护城河,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白色水帘[5]。在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其涌水量仅次于趵突泉,其喷涌状态与趵突泉同为反映济南地下水位变化的晴雨表。
珍珠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珍珠泉泉群"之首,位于济南泉城路中段路北、珍珠泉大院内西北侧。
珍珠泉为金代《名泉碑》、名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珍珠泉泉群"之首。以泉水自池底沙际涌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如珠如玑,错落有致,故名"珍珠泉"。又因旧城城南,黑虎泉之西、护城河上有属"黑虎泉泉群"的南珍珠泉,因而亦称其为"北珍珠泉"。
五龙潭也叫乌龙潭、龙居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五龙潭公园内,是五龙潭泉群的主要泉眼之一。
金《名泉碑》著录,称灰湾泉。位于泺源桥北,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潭池石砌,南北长方规整形式。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诸泉之首。相传,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辄应,故元朝初年,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
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记》中说“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潭之名始见于于钦《齐乘》。”(《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二》)以上记载,仅是传说,不足为信。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这个地方当时称“净池”。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宋代,这里又称“四望湖”。又据今秦氏后裔考证,五龙潭处并没有建秦琼府第,只有地方先贤所建的唐胡国公秦琼祠堂,并且也不属五龙潭(1987年10月)秦家所有。
该潭的形成,应是地质变化的缘故。根据钻探得知,这里地底上层,是21.5米厚的第四纪粘土层,其下是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灰岩。由于石灰岩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层粘土和闪长岩塌陷,形成深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