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守岁,压岁,聊聊岁的由来?

娱乐八卦 2025-01-04 18:34www.dkct.cn娱乐八卦

西晋的《风土志》记载,除夕之夜是年味最浓重的时刻,人们互相赠送礼物,把酒言欢,长幼聚饮,通宵守夜,称之为“守岁”。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时期。

关于守岁的由来,有着三大传说。一是为了纪念灶王奶奶,人们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并在三十夜里不睡觉,守岁以表达对她的感恩。二是守岁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寓意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走,迎接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在腊月三十晚上不敢睡觉,坐等天亮。

扩展而言,除夕守岁是春节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当晚,全家团聚在一起,享用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闲聊,通宵守夜。这种习俗逐渐盛行,连唐朝初期的太宗皇帝也写有“守岁”诗。还有一个关于压岁钱的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会在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人们为了驱邪避害,点亮灯火守夜,这就是守祟的习俗。后来演化成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来驱邪避魔。压岁钱最早是作为一种佩带玩赏的避邪品出现的,后来逐渐演变为长辈给晚辈的祝福和护身符。春节拜年时,长辈会分发压岁钱给晚辈,寓意压住邪祟,让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则是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在我国历史上,压岁钱的传统源远流长。最初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压胜钱。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出现在汉代。唐代时春日散钱的风俗演变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岁钱的形式和寓意也在不断变化。如今,派发红包已成为华人新年的重要习俗之一。红色象征着活力、愉快和好运。红包里的钱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开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传递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好运的象征。压岁钱的传统源远流长,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在新春佳节之际,晚辈通过拜年后,可以当众从长辈手中接过压岁钱,亦或是在除夕夜,当孩子们沉睡之际,家长们会悄悄将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一传统,源于民间信仰,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抵御恶鬼妖魔的伤害,让孩子免受凶邪的侵扰。

清人吴曼云曾作诗描绘压岁钱的情景:“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由此可见,压岁钱不仅是一份物质礼物,更是牵系着孩子们内心的喜悦与期待。如今,孩子们会用压岁钱购买鞭炮、玩具、糖果等节日物品,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随着时代的变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深入人心,其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现在的孩子们,更多地会用压岁钱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这一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涵。压岁钱的背后,还蕴藏着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

相传,每年腊月三十夜,总会有一个名叫“祟”的小妖来摸熟睡孩子的头,导致孩子变傻。有一次,一户人家的孩子睡觉时,将红纸包裹的“压胜钱”放在枕边。当“祟”靠近他时,红纸发出亮光,吓得“祟”惊慌失措地逃跑。于是大家纷纷效仿,称之为“压祟钱”。由于“岁”和“祟”发音相同,便逐渐被称为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和幸福的渴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