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的"前世今生",成为百年史话

宇宙奥秘 2023-04-05 16:43www.dkct.cn宇宙探索

从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到爱因斯坦的广义,人们对引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借爆刷科学家朋友圈之际,风趣网小编一并梳理了300年来人类对引力发展的认识过程。

1687年牛顿引力

艾萨克·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方法》一书中对引力进行了全面描述。这为天文学家预测行星的运动提供了精确手段,但它并非没有瑕疵——无法精确地计算水星的轨道。所有行星的轨道运动,在公转的近日轨道上受到其他行星引力的拖行而产生微动,而水星的轨道问题在于其进动量与牛顿理论预测不一致,计算上这仅是一个很小的差异,但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已经足够大到能够感知到它的存在了。

1895年火星行星

为了解释水星这一星体的古怪行为,法国天文学家奥本·勒维耶建议选择一个看不见的行星——火星,其运行轨道接近太阳。他认为来自火星的引力会影响水星的运行轨道。,通过反复观察,没有发现火星影响的迹象。

1905年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此后,他开始将引力引入到他的方程中,这导致了他的下一个突破。

1907年爱因斯坦预言引力红移

受广义相对论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影响,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了引力红移理论。所谓引力红移指的是在强磁场中原子激发出的光逃脱引力时,光的波长会变长。变长的波使光子移动到了电磁光谱的红外端。

1915年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取得的巨大成功是精确预测了水星的轨道,包括其以前难以理解的进动。该理论还预言了和引力波的存在,虽然爱因斯坦本人也很难理解它们。

1917年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理论

1917年,爱因斯坦在发表的关于辐射量子理论的论文中表明,受激辐射是可能发生的。他提出激发原子可以通过光子的自发辐射过程释放能量,从而返回到较低能量状态。

在受激辐射中,入射光子与激发原子相互作用,使它移动到一个较低的能量状态,释放与入射光子方向、相位及频率均相同的光子。这一过程对于激光的发展来说是可行的(光通过受激辐射发射放大)。

1918年参考系拖拽预测

奥地利物理学家约瑟夫伦泽和汉斯·蒂林认为,一种处于转动状态的质量会对其周围的时空产生拖拽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称作惯性系拖拽。

1919年发现引力透镜

引力透镜效应是光线经过大质量物体周围时产生的弯曲,例如一个黑洞,允许人们看到处于它背后的物体。在1919年5月日全食时,科学家观察到太阳附近的轻微错位,这表明光弯曲是由太阳的较大质量所引起的。

1925年引力红移的测量

美国天文学家沃尔特·亚当斯观察了大质量恒星表面发出的光,并检测到红移,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

1937年引力透镜预测

瑞士天文学家弗里兹·扎维奇提出,整个星系团可以看作一个引力透镜。

1959年引力红移的验证

美国的庞德和雷布卡测量了哈佛大学杰弗逊物理实验室的塔顶和塔底的两个辐射源的相对红移,确切地验证了引力红移的存在。通过这个试验,他们精确测定了光从塔顶传输到塔底过程中能量的微小变化。

1960年受激辐射的激光发明

加利福尼亚州休斯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西奥多·梅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20世纪60年代黑洞的首个证据

20世纪60年代是广义相对论复兴的开始,此时才发现是一个中心存在黑洞的星系,该星系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所吸引。目前证实在所有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着质量较大的黑洞,也有一些质量较小的黑洞在星际间漫游。

1966年观察到引力时间延迟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欧文·夏皮罗认为,如果广义相对论成立的话,那么无线电波会受太阳的引力作用而减缓,从而出现时间延迟,因为信号在周围受到了反弹。

在1966—1967年,科研人员检测到从金星表面反射的雷达波束,并且测量了信号返回地球的时间。测量的延时结果有力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

目前,研究人员将时间延迟应用在领域,通过观测在引力透镜图像间闪烁光的时间差来测量宇宙的膨胀。原文地址http://.ufo-1./article/201605/1063.html

1969年引力波的误检

美国物理学家约瑟夫·韦伯的性格颇为叛逆,他声称自己第一个通过实验检测到引力波的存在,但他的实验结果永远没法重复。

1974年引力波的间接证据

天体物理学家约瑟夫·泰勒和拉塞尔·赫尔斯发现了一种新型脉冲星一个二进制脉冲星。脉冲星轨道衰减的测量显示它们失去的能量与广义相对论预测的数据一致。这一发现使他们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9年星系引力透镜的观测

观察者丹尼斯·沃尔什、鲍勃·卡斯韦尔和雷威曼观测到了2个相同的准恒星天体(或“类星体”),而它原来是2个独立图像的一个类星体,这样首个河外星系引力透镜被发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力透镜效应已成为宇宙中强大的探测器。

1979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获得资助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设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1987年虚惊一场的引力波误报

误报源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约瑟夫·韦伯的直接探测,他设计出一种天线来检测引力波,这种天线是一根圆柱形铝棒,如果有引力波垂直扫过来,就会激发铝棒振动。这种振动虽然很微弱,它可以通过该棒中间附加的压电应变转换器变换为电信号而被检测到。他声称通过天线接收到了来自超SN 1987A的信号,但此后证明是错误的。

1994年LIGO开始动工建设

经过漫长的过程,LIGO终于在汉福德、华盛顿和路易斯安那州开工建设。

2002年LIGO开始第一次搜索引力波。

2002年8月,LIGO开始搜索引力波存在的证据。

2004年参考系拖拽探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引力探测器B来测量地球周围的。探测器上装有陀螺仪,通过对陀螺仪自旋方向的探测,可以测量时空在地球的存在下是如何发生弯曲的,并进一步测量地球的自转是如何“拖拽”周围的时空随之一起运动的。

数据分析显示,引力探测器B上的陀螺仪按一定速度进动,这正好符合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2005年LIGO搜寻结束

经过5年的搜索,LIGO的第一阶段以未探测到引力波结束。此后传感器经过临时改装以提高灵敏度,被称之为增强LIGO。

2009年增强的LIGO

升级版的增强LIGO开始对引力波进行新的搜寻。

2010增强LIGO搜寻结束

增强LIGO未能检测到引力波。此后经过一个关键的升级,全新的高级LIGO准备开始工作。

2014年高级LIGO升级完成

全新的高级LIGO完成安装及测试,并且准备开始新的搜索。

2015年第3次引力波误报

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宣称他们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B模式极化信号。他们指出,这可能是原初引力波留下的印迹,为宇宙早期的暴胀提供了首个直接的证据。,这一结果遭遇诸多质疑。此后,他们在论文中承认,无法排除观测到的信号源来自银河系中尘埃干扰(而非原初引力波)的可能性。

2015年LIGO升级

先进的LIGO开始引力波的又一轮搜索,其探测灵敏度是原始LIGO的4倍。在2015年9月,检测到可能是由2个黑洞相互碰撞发出的信号。

2016年引力波被探测证实

LIGO团队终于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