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典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语出《北齐书·元景安传》,典故的大意是说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政权,称文宣皇帝。他当政后,大肆镇压原来的元姓贵族。原属元氏势力的元景安便想请求改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坚决反对,表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将此话报告了高洋。元景皓坚持“不逐他姓”而被杀,元景安改为高姓而得到重用。
后来,这一典故被抽象出来,含义也得到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操,用以比喻宁愿为了正义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不愿屈从失节而苟全。
说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位长相倔强、骨瘦如柴的老人——屈原。仰慕屈原,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主要的是敬佩他清正的人格,高洁的气节。屈原的高风亮节承载着我们民族魂魄最精华的部分,在今天也是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一面旗帜,一点也不过时。
现代有很多人读不懂屈原了。这怪不得他们,这是个尊重生命,讲究价值的时代,多了些对成功的追逐,少了些对高尚的崇敬。即使在提倡保护民族文化的今天,一些人过端午节的意义仅停留在对民俗民风的了解,以及会背几首楚辞的层面上。很多人把屈原的行为理解为不尊重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过于迂腐。
甚至一个中学生竟给屈原先生提出了诸多可供参考的选择一、漂洋过海开洋荤。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二、弃官从文,收几名弟子,写点文章赚稿费,照样名利双收。三、半官半隐。干嘛非得“上下求索”,挂个头衔,领着棒禄,不是挺好吗……这些建议适用于当代大部分人士,唯独不适合屈原。
其实是他们太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核心里最值得肯定的东西。没有屈原的(离骚)、(天问)、(橘颂),以及这些千古文人志士的“上下求索”、呼唤、呐喊,正义和真理怎么能得到伸张?哪里会有今天的繁荣和进步,还会有尔等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人们读不懂屈原不要紧,要紧的是懂得尊重生命和崇尚价值的,请不要忘记有两个比生命更值得尊重的东西,那就是气节和尊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