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玄奘吗

宇宙奥秘 2023-04-05 18:51www.dkct.cn宇宙探索

唐朝建国的时候,发源于印度(古称天竺)的佛教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好几百年,涌现出不少精研佛典、传播佛法的高僧。有的高僧甚至不顾性命,远涉艰险,前去印度学习佛学,然后回国译经传法,为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为中印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唐朝的玄奘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玄奘的俗名叫陈伟,河南猴氏(今河南堰师西南)人,13岁时就出家做了和尚,法号叫玄奘。由于玄奖精通佛学中的《经藏》、《律藏》、《论藏》,所以后来又有人叫他唐三藏。唐朝初年,玄奖到蜀中(今四川)研究佛学。

那时候,“天府之国”里聚集着不少高僧,玄奖虚心向他们求教,加上自己天资聪颖,肯刻苦钻研,学间获得长足进展。那时佛教有不少流派,佛经传到中国的途径不大一样,时间也有先后,再加上口授传抄常有误解和错讹,所以经文的解释真伪混杂,纷乱不已。玄奘在精心阅读各种佛教资料时,对这种状况感触很深,便开始发奋学习天竺梵文,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探究真经。

几年后,玄奘终于学会了梵文。他联络了几个伙伴,向官府申请过关文书,要求经西域去天竺取经。官府没有批准,约好的几个伙伴也都退缩了。,玄奘却毫不动摇。贞观元年(627年)秋天,他带着两个小和尚,跟随一些商人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艰险道路。他们昼行夜宿,不久到达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玉门关附近。

这时,跟随玄奘的两个小和尚被旅途的艰难吓跑了,玄奘没有过关文书也被州官李昌查了出来。李昌很佩服玄奘西去取经的勇气,不但没有处罚他,还指点他通过了玉门关。

出了玉门关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漠口玄奘单人独马在大漠中艰难地跋涉着。一天中午,玄奘到达第一座烽火台下,人困马乏,停下来喝点水再上路。突然,哩哩两支箭落在他身旁不远的地方。玄奖急忙站起身来,向着烽火台上边摆手边大喊“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要到西方去取经,请不要放箭。”

烽火台上的守兵搞清了玄奘的来历,都很敬佩他,送他过了第一座烽火台。玄奖顺利到达第四座烽火台,守兵们很热情,留他过了一夜,临走又送给他一些干粮和水,并且指给他怎么绕过守官很坏的下一座烽火台。玄奘按照好心烽兵的指点,安全绕过了第五座烽火台,继续前行。

大沙漠中天气极端恶劣,白天热风炙人,晚上寒风似刀,飞禽走兽几乎绝迹,村落民居无处可寻,人畜枯骨时有所见,使人平添许多恐怖不安。这些都吓不倒玄奖。大约又走了一百多里,玄奖口干舌燥,又停下来喝水,不慎一失手,水囊掉在地下,水全洒了。茫茫大漠,赤日炎炎,到哪里去弄水呢!没有水又怎么能支持下去呢?

玄奘懊悔极了,但别无选择,呆了一阵儿,又鼓足勇气上了路。玄奖忍饥挨渴,咬着牙一连走了五天,终于支撑不住,倒在地下昏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玄奘又苏醒过来,只觉凉风习习,头脑清爽了许多,睁开眼,四周却漆黑一团,正是后半夜。玄奘挣扎起来,继续一步步向前走去。

走不多远,天明了,眼前豁然一亮,出现了大片绿洲,清澈的池水,茂盛的水草,一片生机盎然!玄奘不由得精神一振,发疯似地跑过去,爬在水中喝了个痛快。在水边歇息了一会儿,吃点干粮,玄奘又浑身充满了劲儿,然后装满水囊,又精神抖擞地向前奔去。

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玄奘终于走出近千里的大沙漠,来到了高昌国都(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高昌国王本来是汉人,也信奉佛教,他既佩服玄奘的学问,又敬佩玄奖不畏艰险的精神,就用丰厚的报酬请玄奘留下来传经说法。玄奘却摇摇头说“我远行是为了求到真经,大王纵然能留住我的身,却留不住我的心啊!”

高昌国王仍然不肯放他走,他就不吃不喝。过了三天,高昌国王终于拗不过他,只好答应放他西去,并且送给他许多衣物和干粮,还有挑夫和三十匹马,又写信给沿途各国,请他们好好款待这位不屈不挠远行取经的高僧。从高昌国出发,玄奘和随从人员踏过莽原,渡过河川,翻过崇山峻岭,过了一关又一关,艰难地走了整整一年,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一天竺。他不禁欣喜若狂,热泪涟涟。

这里真不愧是一个佛教的王国,举目可见宏伟壮丽的寺院,金碧辉煌的佛殿佛雕,无比虔诚的信男信女,佛教文化充满了整个社会。玄奘好像蜜蜂飞到了万花丛中,在这佛学的“花园”中贪婪地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他遍访各地的佛学圣迹,向各地高僧求教,先后去了著名的伽耶城和西灵山,拜渴了释迎牟尼苦苦修行和坐禅说法的地方。实地考察,更增加了他对佛学的理解,也增长了他的见识。

玄奘慕名来到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那烂陀寺。这里是天竺佛教的中心和最高学府,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常年有一万多名僧人在这里学习、修行。玄奖来到寺中那天,一千多名和尚手捧鲜花和香柱,隆重欢迎他这位远方的客人。寺中的主持叫戒贤,是个年过百岁的高僧,本来早已不收徒讲学了,但钦佩玄奘不俱艰险远道求学的精神,便破例收玄奖为弟子,重开讲坛,为玄奘讲解最深奥难懂的佛教经典,寒去暑来,整整讲了十五个月。

玄奖在高僧的指导下,日夜刻苦钻研各种佛经,几年后,就成了寺中出类拔萃的僧人。寺中一万多名僧人中,能通晓五十部经论的只有十个人,玄奘就是其中之一。玄奘仍不满足,继续四处寻访高僧硕学,虚心求教,终于像他师父那样,通晓了全部经论的奥妙,成为屈指可数的佛学大家,誉满整个天竺国。

贞观十五年(641年),来吧据悉,玄奘途经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受到戒日王的热烈欢迎。恰好这时有人写了一篇反驳那烂陀派的论文,声称没有人能够驳倒他一个字。戒日王决定在曲女城举行盛大的法会,公开辩论,请玄奘这位那烂陀寺的高僧担任主辩人。消息一传开,天竺十八国的国王和各地六千多位名僧,都慕名前来参加辩论大会,一睹玄奖的风采和学问。

大会开始,玄奘高坐在为他专设的光华夺目的珠宝床上,从容开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讲的人都入了迷,会场上鸦雀无声。辩论大会进行了十八天,玄奖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对他的辩论提出质疑。散会那天,各国国王送给玄奘许多金钱,但玄奘分文不取,全部施舍给贫苦百姓。

戒日王一再恳求玄奘留下来。还有一位国王表示,如果玄奘肯留下来,他愿意为玄奘建造一百座寺院。,玄奘取经的目的已经达到,在天竺也游历十几年了,只想早日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国,于是婉言谢绝了一切挽留,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的旅途。戒日王与许多朋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了几十里路才挥泪告别。

贞观十九年初,玄奘带着他精心挑选的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经典,终于历尽艰辛,由西域返回了长安。这时,离他自长安西行已经十八年了。消息传来,数万名僧人、士民纷纷涌到长安大街上,用数不清的香案鲜花,震天的鼓乐齐鸣,虔诚的顶礼膜拜,来隆重欢迎这位学成归国的高僧。

正在洛阳的唐太宗也得到了消息,特派宰相房玄龄把玄奘接到洛阳。玄奘向唐太宗介绍了取经的经历,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对玄奘锲而不舍的精神十分佩服。不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开始在长安郊外的玉华寺里翻译佛玄奘一干就是十九年,共翻译佛经1335卷,总计130多万字。他的译文优美流畅,忠于原著,堪称典范,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一名,就是由他翻译定下来的。

长期呕心沥血的翻译工作,耗尽了玄奘的精力,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这位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在玉华寺撒手人寰,去了天国极乐世界。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大量的汉译佛经,还有一部他与人合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取经所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城市风光等等,是一部杰出的地理著作。

现在这部书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了一部世界名著。明朝人吴承恩根据玄奖西天取经这件事,经过大胆的虚构和想象,写成了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唐玄奘也就成了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