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皇帝为什么重用林九郎,打压太子

宇宙奥秘 2023-04-05 18:51www.dkct.cn宇宙探索

太子作为皇帝的接班人,理论上来说,太子确立之后,皇帝自然应该尽力让太子成长起来,这样自己死后才可以让太子好好的治理国家,却总是会有一些例外,《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皇帝,很明显对太子一直都是打压的态度,相反却重用林九郎,甚至要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这简直是不符合常理,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呢?

唐朝皇帝不信任太子,因为太子爱坑爹。深层原因来自于,唐代特殊的皇帝继承机制。如果弄不清楚李唐的皇帝继承制,说再多都讲不明白皇帝为何不信任太子李亨。

人人有个皇帝梦,即便成为太子,依旧无法高枕无忧,皇帝与太子之间始终是博弈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太子乃危险品,稍有不慎就会坑爹。而这,有历史渊源。比如说,开国皇帝李渊就曾经历过。

唐代的宗教政策相当开放,确立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基本国策,道家属于第一,儒家教化偏低。说到这里,实在有必要说一下李唐的文化基因。

1.李唐的文化基因复杂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祖父李虎是北魏时八柱国大将军。而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北魏再努力汉化,依旧属于鲜卑政权,作为北魏的高官,老李家与鲜卑族依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渊的生母和皇后独孤氏,一个儿媳(唐太宗的媳妇)都是鲜卑族。

那么李唐属于鲜卑族吗?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表示,“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准确讲,李渊李世民他们是受胡人文化影响很深的汉人。


文化基因会影响命运。李唐皇族的鲜卑族血液让大唐宽容开放,在皇位继承方面也有新局面。唐以前大多王朝以儒治国,儒家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周礼》就明确表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就是说皇后生出来的最大儿子,才有资格做皇帝。

李唐的文化基因是半胡半汉,对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并非全盘接受。据记载,李渊有22个儿子,面对皇位,皇子们内心的小火苗都熊熊燃烧。尽管太子李建成乃文官之首,也有战功,军功赫赫的李世民表示不服。

玄武门之变,就是李世民杀掉太子,顺利称帝的重要一步。作为李渊第二子,李世民显然是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李世民是个猛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果断把太子砍了。

杀掉太子的李世民登基后还办了一件大事,给李渊一个新的工作——太上皇。李唐的所有皇帝,大多有个噩梦,那就是自身皇位不保,被儿子变成太上皇。


2.李世民不擅长培养接班人

一代天骄李世民,虽有明君美誉,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却不算高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特敏惠”的李承乾被立太子。李承乾成为太子后,因为足疾和不良之举,感觉很不踏实。

更让他没有安全感的是,亲爹李世民偏心,特别喜欢二弟魏王李泰。魏王这方面恃宠若娇,想要效仿亲爹李世民,积极发展个人势力,把太子干掉的心蠢蠢欲动。李承乾和李泰,因为皇位开启反目成仇模式。

为了保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想要造反——可惜没有成功,把太子位子丢了。而李泰“因谋夺长”而受到惩罚。最具有皇子相的两个哥哥都出局了,晋王李治躺赢,坐收渔翁之利,在贞观十七年顺利成为太子。

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他有个知名的老(hou)婆(ma)——武则天。武则天是狠角色,废了儿子李显和李旦的皇位(真是难兄难弟,被武则天玩儿的团团转,两人第一次继位都不到一年),把李唐变成大周,是她政治才能和野心勃勃的结果。

说到底,造成这种局面也和唐太宗在嫡长子制度面前摇摆的结果。武则天后经历中宗韦后,终于到了李旦唐睿宗的手里。李旦能称帝,因为有个厉害儿子——李隆基。对于韦后把持朝政的做法,李隆基深表不满,联合姑姑太平公主等势力,发动了“唐隆政变”。

李隆基等人冒险成功,将韦后的势力连根拔起,喜迎亲爹李旦就任皇帝。造化弄人啊,算起来李旦都二次登基了。没有韦后,他依旧要受妹妹太平公主的气。立下大功的李隆基对于姑姑也心怀不满。

唐睿宗是个聪明人,面对野心勃勃有效仿武则天之意的太平公主,他接受成为太上皇,将王位给了李隆基。唐玄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3.唐玄宗将皇子权力关进笼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唐代以往的经验,李隆基发现皇子们不能惯着,只要羽翼丰满,就会让亲爹变成太上皇。为了避免皇子们势力威胁皇权,李隆基用右相制衡。《长安十二时辰》,林六郎与太子之间的博弈,就是唐玄宗有意为之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时期太子有军事力量。大唐时期,皇子之间喜欢斗智斗勇发生流血事件,因为它有亲王制度和东宫制度保驾护航。在这里详细聊一下军事力量雄厚的东宫制度。

太子东宫管辖“十率府”府兵。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每军府有4-6个团,每个团有2个旅,每旅管2个队,每队分为5伙,每伙有10人。如果按照中府的规模算,太子东宫就有8000人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有权有人的太子党,有唐太宗唐玄宗这些长辈们的光辉历史,太子对于皇位的觊觎都让皇帝充满危机感。

《长安十二时辰》中有细节特别能说明唐玄宗的危机感。它就是何监(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被理解为一首政治讽喻诗。

圣人以为,我是为太子作的,对圣人不满的讨伐檄文,说此诗是在责备圣人裁剪太子党羽。但太子愈挫愈勇,反而追随者众,其势已成高树大才。按照唐朝的历史来看,唐玄宗有以上的理解,是正常的反应。

太子与皇帝博弈状态,太子也会面临皇子间的明争暗斗。比如剧中提到太子抚养长大的永王李麟(夜里会抱着他一起睡觉),确实也有当皇帝的心思。这里面的竞争多么残酷激烈,给你个数据自己体会。


唐朝共有289年,皇子231位,只有24人当上皇帝,比例是9:1。从唐代的皇位继承轨迹也能看出,唐朝前期皇位通常是宫廷政变,暴力事件完成。中期唐玄宗改革皇子出阁制度,为皇长子继承提供了保障(有意思的是,唐玄宗晚期太昏庸,还是被太上皇了)。唐朝晚期则出现宦官专权的乱象。

唐玄宗执政期间是如何保证皇长子继承的局面呢?从政策上减少群臣与诸王之间的结交的可能,皇家宗室与外戚禁止交往。皇子居住地集中在“百孙院”和“十六王宅”。这些政策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不能集中体现,我们见到唐玄宗提拔右相,其实也是一种权力制衡的手段。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唐玄宗只是利用右相力量权力制衡,不是要搞死太子。

剧中有一处设计特别精彩,熟知唐朝历史的人能够悠然心会。上元节,圣人将登花萼楼与民同乐。历史上,这座楼是真实存在的。《诗经》有云,“棠棣之花,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意思是棠梨树上花朵朵, 花草灼灼放光华。 试看如今世上人, 无人相亲如兄弟。),唐玄宗据此取名花萼楼大有深意。

诗句中就有唐玄宗的愿望,希望兄弟间像花朵一样相互扶持,不要自相残杀。能有这样的心愿,是因为唐玄宗成为皇帝时,经历了太多腥风血雨。他和父亲李旦斗,和兄弟斗,和姑妈太平公主斗,这种骨肉相残的局面他实在不想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花萼楼是唐玄宗宣扬和平共处的象征。

在上元节灯会上,李隆基让何监致仕,不让他出现在花萼楼上。与其说他是对何监的不满,不如说是对太子结交党羽的不满。作为太子党成员,太子自然不希望何监退出朝廷,所以他希望何监能够继续出现在花萼楼上。

,唐玄宗心里也苦,经历过太多骨肉相残的流血事件,唐玄宗很难像寻常百姓那样当个慈父啊。成为皇帝必须要经过一条血海,它需要有强大的智囊团队,有无视血缘亲情的杀伐决断,天时地利人和,方能从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所以喽,不信任太子是唐玄宗作为政治家的嗅觉,是他在各种流血事件中拥有的人生智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