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什么,孔子简介
孔子姓什么
孔子姓子。孔子原名孔丘。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但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此后十四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哲学。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典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名言名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忠告】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干,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关于他的言行理论,都由其弟子收录入《论语》,这是一部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人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卫国人,他有疑问正好要问“孔国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国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卫国国君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见子贡这么问,孔子就笑答“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孔子解释说,孔国非常勤奋好学,脑子聪明又灵活,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