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古代满100岁的人被称
古代100岁老人叫什么
古代称100岁的老人为期颐之年,意思是到了这个年龄的老人,自己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帮忙才可以
第一、期颐是古代对百岁老人的一种称呼,期是期待,颐是供养的意思,期颐的意思是老人活到了一百岁的时候,基本饮食起居和生活各方面都不能自己独立的完成,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需要别人的供养和照顾。
第二、期颐最开始出现在汉朝时期戴圣所写的的《礼记·曲礼篇》“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的一生以一百年为一个期限,所以人在活到一百岁的时候就称之为期颐之年。
第三、古代能够带到一百岁的人非常少,就犹如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即使不说古代,现代也一样,能过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不多,更别说一百岁了。
第四、100岁的人,称为期颐之年。这个称谓的意思是到了100岁,行动基本不行了,这个时期的老人的饮食起居都期待着子孙来照顾。
第五、90岁的人,在称谓上有鲐背之年。鲐是一种鱼,鲐背是指老人的背像鱼的背一样,有很多皱纹。还有耄耋之年,耄耋两个字分开就是老毛老至。就是真正的老了。
古代满100岁称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古时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 期颐百岁之人。 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唐 李华 《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 陆游 《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垂髫之年泛指儿童。因为古代小孩头发下垂,由此引申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指十岁以下的儿童。
幼学指十岁的儿童。
金钗之年指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女孩十三岁。
冠者指成年人。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期颐一百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