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上巳节的风俗是

未解之谜 2023-04-02 02:25www.dkct.cn世界未解之谜


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上巳节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上巳节,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上巳节是汉民族传统节日,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上巳”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祓禊,就是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有祈福的意义。


上巳节的来历

  上巳节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的风俗是什么


在上巳节这个节日里有沐浴、春游、佩戴香草、摆流觞宴、赏桃花等习俗。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上巳节在古代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沐浴,早在周朝的时候,朝廷就会安排女巫在大家沐浴的河边举行去晦仪式。当时的人们在河边用河水冲洗身体,用柳树枝蘸花瓣水点在额头上,表示祈福。到了唐宋时大家又选择了泡温泉这种更享受的方式。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这个时候冬季已经彻底过去,是春天来临的时候。季节交换,阴气尚末退尽,是容易患病,就有了去河边沐浴,洗净身体,以际去除邪祟的意思。这个过程被称为“祓禊”,“禊”就是干净的意思,“祓禊”就是因为干净所以不生病的意思。在古代,大家过节的作用就是为了祈祷驱邪避灾上已节也是这样的用意。

从现实情况分析,是由于冬天气温太低,大家都减少了洗澡的次数,到了3月初,水温恰好,大家就都挑在这个时候去洗越冬后的第一次澡。上已节的活动中,还有一项是祭祀高襟,这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古人注重繁衍后代,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来祈求生育。

所以,上已节又是一个求偶节、求育节。在这一天大家还会佩戴香草,香草在古代有驱虫的效果,所以古人认为香草也可以驱邪,在洗澡之后,带上香草是驱邪祈福的意思。春游也是上已节的节日,大家已经到河边洗澡了,也就顺便在附近来一场春游。大家可以趁着春光明媚到野外踏青,也是一场青年男女自由择偶的机会。

吃流觞宴,是上已节的时候大家坐于环曲的水边,将一只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这种宴会有趣风雅,还需要一个优雅的环境。不仅在上已节的时候可以这样玩,很多文人雅士还会在家里自己开凿这样一条小溪进行宴饮。赏桃花也是上日节的习俗,因为这时候桃花开的正好,可以算是春游的一部分。


()


·
·
·
·
·

Copyright © 2016-2025 www.dkct.cn 风趣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